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会议还明确与之相关的任务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 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这说明,作为经济龙头的上海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不过细心的分析人士从上面的消息中解读出一条重要信息:人民币自由兑换有了时间表,即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最后期限应该是2020年。一个简单的理由: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无从谈起。
仔细分析起来,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的任务恰恰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
一般说来,人民币自由兑换仍需五大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健全。金融体系越健康,我国经济承担资产价格波动的能力越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危机管理体系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保障。因为,我们要警惕并防止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可能出现的资本逃逸和货币替代问题。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总体来说是稳定运行;其次微观基础经济基础也日渐健全;而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正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任务。
纵观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可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始终稳步向前推进。我国于1996年1月29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境内居民因私兑换外汇办法》,解除了因私用汇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央行颁布《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制,消除了人民币走向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障碍。1996年12月1日,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2006年,央行表示在上海浦东试点开放小额外币兑换。而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的展开,表明人民币正走在完全自由兑换的道路上。
事实上,通过改革开放,我国金融机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有显著提高,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也稳步向前。在最新全球银行的排名榜上,第一次有四家中资银行一同跻身前十,而排在首位的工行的市值已经相当于9个花旗银行。最新的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显示,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中国 工商银行、中国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汇丰控股、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美国富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日本三菱UFJ银行、美国高盛公司和中国 交通银行。以A股股价计算,目前工行的市值约为1.3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920亿美元),相当于汇丰控股和摩根大通两家市值的总和,相当于9个花旗银行。
央行副行长易纲2000年曾撰文指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在2015年完成。易纲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再逐步推进到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10年时间。因而中国提前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能在2015年完成可兑换。
但是,从目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看,这一提法显然超前。不过,无论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怎样变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不会改变,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可以肯定地说,2020年,人民币将实现自由兑换。如果乐观一点,这一时间还可能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