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 正文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拆解 规划目标可能翻若干倍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05-27     浏览次数:

 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将来新能源和电网,和石油等液体燃料行业企业的关系,也要进一步理顺”。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告诉本报记者,众人关心的价格政策,以及新能源并网政策等等,都有望提及。

  目前由国家能源局牵头、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参与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此前已经征求过一些代表性企业和地方发改委意见。

  史立山表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远期目标是务求今后10至20年,将新能源行业培养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增长点。

  容易将其搞混的就是2007年发布的新能源中长期规划。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又一个实质性的行业刺激规划,与新能源中长期规划最大不同在于,“新规划在相关新能源份额、比重等目标确认上,将会翻番甚至有若干倍数的增长,从而极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新能源产业振兴的一个关键环节还在于,新能源并网的对接办法。“下一步,新能源并网的关键一步——电网系统相关对接办法、技术标准,出台进程也有望提速。”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王斯成也向本报记者透露。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最近走访了很多地方政府及新能源企业,他告诉本报记者,对诸多地方政府上马新能源项目的极大热情非常讶异,“这种热情,中央和地方政府取得了高度一致,并且很多地方的力度和工作,都走在中央前面”。石定寰表示。

  规划目标或翻若干倍

  本报记者获悉,新能源振兴规划,在征求代表性企业和地方发改委意见之后,还需等待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并经发改委内部讨论修改后,将最终定稿公布。

  由于新能源行业发展与政策扶持力度密切相关,新规划在总量和比重上确立多大盘子,备受关注。

  作为行业学会负责人,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法乐观。他表示,原来的规划目标偏低,最近一两年形势发展太快,比如太阳能之前目标是180万千瓦,“180万千瓦什么概念,现在一个火电机组就是百万千瓦,我们到2020年才发展这么一点,能行么?显然不行”。

  他同时介绍,现在中国光伏产业每年生产两千多兆瓦,实际生产能力大概为四五千兆瓦,“只要国家政策对路,每年增加几百万千瓦绝对没有问题;十年后几千万千瓦也都没有问题,180万千瓦显然不够”。

  根据2007年6月公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3亿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0%。

  “将来的规划肯定比这翻很多倍”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王斯成表示。他说,目标值的“井喷”,和行业近一两年的飞速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光伏发电等各项技术的进步,使得发电成本有所下降,因而新能源比重有了提高空间;此外,国家对新能源战略的重视提高到空前高度,也使得比较高的份额增长“前景可期”。

  目标值增加后,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将是对于沿海地区光伏设备制造业的“过剩”困境给予纾解。

  这看似令人费解。王斯成表示,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市场的萎缩,9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的光伏产业因而受到极大影响,“而一旦国家出台国内新能源产业的振兴计划,启动了国内市场,需求有了,企业也就活了”。

  一位参与此振兴规划讨论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与之前新能源相关规划比,新规划将会更加强调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一旦该规划出台,一系列新能源基地的选址都将有望明确,并将在近一两年内,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密集推进。

  “江苏做得更早,作为全国光伏产业份额最大的一个省,不仅省里在做,下属很多城市都在做相关规划”。

  石定寰还向本报记者透露,最近光全国意图打造千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的城市,就有十多个。

  “通过梳理这些调研,希望可以解决共同面临的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价格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难点等。”石说。

  配套政策提速

  振兴规划目标值增加后,也意味着相关配套政策将提速。

  本报记者获悉,振兴规划相关的扶持政策将会包括财政、价格、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史立山并未提前透露具体内容,但他表示,相关政策力度会更大,着力点也会更加灵活。

  “为保证相关技术革新及应用的推进,新规在上网电价补贴等政策方面都会更加明确,并力求科学。”史介绍说。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与《太阳能光电建设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缺乏具体配套细则,该补贴在操作性方面略有欠缺。

  史立山也直言,“如果我们的政策不够细致和明确,可能会给人‘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觉。这些在新规中会尽量避免”。

  本报记者进一步获悉,今后包括电力系统如何在电网配电侧接入新能源;新能源满足什么条件、规模,才能推广;技术上是否有更细化的要求都将逐步明确。

  参与振兴规划讨论的知情人士也向本报记者透露,下一步,针对光伏建筑项目具体的申报、审批等,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有望出台一个更加细化的规定。

  今后新能源相关的宏观管理和配套政策,史立山则表示,还要尽可能地为技术提升做好配套服务。

  他举例说,将来针对新能源发电的管理策略也要有所转变,比如针对风力资源分布时间空间不均的特点,将来风电的管理很可能不根据负荷,而是根据风自身的规律,对应制定管理办法。

  在这次振兴规划的讨论中,透露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今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借鉴风电五年来特许权招标的经验,今后大型光伏电站也拟采用招标的形式。”史表示。

  石定寰也告诉记者,不管出台怎样的政策,由于涉及面广,要想培育好新能源的产业链,这些扶持政策,都应该在系统配套上下功夫,“可以借鉴之前国家对软件行业的刺激政策”。

  石也举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他说,当时政府为了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发改委联合了信产部、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知识产权局等各相关单位,进行了闭门协商政策的过程。

  “大家封闭下来工作,拿不出政策谁也不出来,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最后拿出来一个总政策,系统配套支持软件行业的发展”。石说。

  新能源并网难题待解

  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不配套的诸多症结中,王斯成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突破新能源的电网接入办法,“实际上光伏发电卡壳组要是卡在电网公司,如果电网公司不积极,你就很难行得通”。

  就此前众人关注的上网电价和补贴看,目前看并不是难事,总结借鉴国内外一些示范试点的经验教训,或者用财政手段,或者分摊电力价格引导,都可以讨论。“但由于电网结构不同,我国针对新能源的电网接入办法,一直没有出台。”王斯成表示。

  从国外经验看,目前接入的最好办法是由电网公司来制定,包括对接的具体程序、审核办法等,“不能是谁发电了都能并网,肯定有个审核和验收,包括对接的一套标准等。”这是王斯成的观点。

  这也需要解释。由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接入标准不一,维护成本不一致(一般后者略高),且新能源发电份额会相应减少传统能源份额,电网公司通常缺乏接入新能源的动力,加之并无明确的文件可依照,电网公司的行动因而滞后。

  由此,王斯成建议,需要从国家更高层面倡导,必要时给予电网公司一定的损失补贴,具体补贴方式可以具体讨论。

  随着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即将出台,国家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态度已经显然,“与其被动接入,当然不如提早主动建立标准,开门迎客”。业内人士对此颇为乐观。

  本报记者获悉,经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协调,电网公司被倡议尽快建立一个新能源上网的技术标准。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张志宏表示,在新能源电力接入方面,将促成中科院与国家电网合作,研究部署智能电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开发,相关项目还将吸引企业参与。

  跨越新老能源合作

  “从总的趋势看,今后新能源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无疑需要与传统能源联手。这也是最近被更多人意识到的事情。”石定寰说。

  目前国家电网已经与南京南瑞集团合作建立了专门的新能源基地;华能等电企最近也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加紧进行新能源方面的研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对此已经发起了一个新的模式,主要是通过紧急筹备建立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拟采取民办官助、企业化运营的模式进行新老能源合作的研究。“在研究领域上跨越太阳能和传统能源的樊篱,不仅研究光伏发电技术问题,还要具体研究如何进入发电系统,如何有效储能,高效利用等问题”。石定寰告诉本报记者。

  5月21日至22日为期两天的“中国能源战略转型与绿色革命”论坛也被业内看作一个转折。石定寰介绍,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两个相关行业代表倡导,一起召开能源战略转型方面的会议,还是首次。

  南方电网节能环保方面的相关负责人向本报坦言,参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搜集信息,看电网能为新能源的发展,具体做些什么。

  史立山也把这次会议看作,常规能源大型企业和非常规新能源企业,合作的开始。

上一篇:发改委:宏观调控没必要再出台新政策
下一篇:王岐山:世界经济尚未见底 全力保持出口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