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税务检查组到A公司例行检查。A公司既有征税项目又有免税项目,公司财务部杨经理提出在免税项目上可能多缴了企业所得税,请检查组帮助查明情况。A公司对征税项目与免税项目的收入及成本费用分开进行了核算,检查人员小陶顺利获取了有关数据:被检查年度,A公司收入总额为7500万元,其中征税项目收入6540万元、免税项目收入960万元。可扣除的成本费用共计7180万元,其中征税项目5980万元、免税项目1200万元。征税项目盈利560万元,免税项目亏损240万元,净盈利320万元(A公司无以前年度结转的应弥补亏损)。
获取上述数据后,小陶对A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相关内容的填报情况逐项进行了核对,未见异常。A公司按照所得税申报表列示的收入减成本及费用的顺序重新进行了填列和计算,但表上的利润总额仍与账面的利润总额320万元一致。同时,A公司考虑到免税项目所得应作为所得税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减少额栏目下的内容填列,又将免税项目的亏损额240万元(此处应为所得额)填列在相应的“免税收入”栏目中,经过纳税调整后的计税所得额为560万元(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A公司按照25%的税率计算缴纳了企业所得税140万元。
为了进一步验证申报表的填报和计算是否正确,小陶查阅了《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对应纳税所得额规定的计算过程的规定,即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对照此规定,小陶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重新进行了计算,发现仍为盈利560万元。从该结果可以看出,A公司仅就征税项目实现的利润计算缴纳了企业所得税。
由于两次计算的结果均为560万元,小陶觉得没有问题。但杨经理提出,如果企业当年度的征税项目发生亏损,而免税项目有盈余,税法规定必须用免税项目的盈余弥补征税项目的亏损,但为何不可以用征税项目的盈余弥补免税项目的亏损呢?这把小陶问住了。检查小组顾组长分析说,《企业所得税法》实行的是法人所得税制度,因而同一法人在同一年度内的应税项目所得与免税项目所得发生的盈亏应该可以相互弥补,即不仅征税项目的亏损可以用免税项目的利润弥补,而且免税项目的亏损也可以用征税项目的利润弥补,用征税利润弥补后如果还有余额,再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免税项目发生亏损时,由于其亏损额可以用征税利润弥补,在填写申报表时,不应将免税项目的亏损与免税项目的盈利一样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额填列到免税收入一栏。因为当免税项目盈利时,将免税项目的盈利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额,是为了执行对免税项目实现利润不征税的规定。但是,如果免税项目亏损,再将免税项目的亏损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额从计税所得额中减少,表面上看是为了执行对免税项目实现利润不征税的要求,但实际上此时免税项目根本没有实现利润,也谈不上对免税项目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问题,结果只是将免税项目的亏损从计税所得额中减除(实际减少的是一个负数),从而造成免税项目的亏损不能得到征税项目盈利的弥补。上述公司申报及小陶复核之所以出现错误,就是由于该原因造成的。所以,A公司被检查年度的计税所得额应为320万元(560-240)。
分析
上述案例暴露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填报申报表时,许多企业仅机械地领会填报要求,不能从税法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内涵上理解填报的要求并正确分析和判断填报内容。检查人员小陶与A公司杨经理对《企业所得税法》理解上的错误,正是一些税务检查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税务检查人员必须从基本原理和本质内涵上去理解和掌握税法精神,切忌一知半解和教条主义。同时,在日常纳税检查过程中,不能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简单化,更不能对被检查单位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