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财税新闻> 正文
财税新闻

中投二号成立背景耐人寻味 三类企业可能先进入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04-14     浏览次数:

  “诚通和国开投规模很小,几年下来支撑不了大范围的重组任务,不能成为国资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

  中投的战绩尚未经过充分的评估更没有达成共识,而“中投2号”已呼之欲出。

  此番操刀人由汇金公司换成了国资委。

  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对外确认将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运作和管理央企资产。据了解,国资委打造的这家新公司,注册资本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为500多亿元,将由一位副主任兼任新公司董事长。

  3月下旬,据了解,该公司具体成立方案正等待国资委与财政部共同会签,然后上报国务院。

  “新公司将成为国务院国资委一只有力的手,表达其运作资本意图。”诸多专家介绍。

  “该公司无疑将代表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能,比如参与资产收益分配,聘请经营者、转卖股权等,类似于国有投资公司。”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表示。

  所以,尽管未见具体搭设框架和细节,媒体一致将其冠名为“中投2号”,认定其将成为国资委今后运作实业资产的资本平台。

  但据了解,“中投2号”称谓虽朗朗上口,但其职能和资本实力与中投均不可同日而语。

  “中投的注册资金是2000亿美元,是一只国家主权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化解大量外汇储备做海外投资之用,股权买卖自由。且不论国资委成立的这家公司规模比不上,它肯定不会随意进行海外买卖股权。”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博导文宗瑜表示。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有计划将规模较小、亏损严重或者资产质量差的中小企业陆续划转进该公司,其运作力度看来很受局限,与年初北京市国资委成立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亦有相当距离。

  这样看来,“中投2号”似乎并无多大新意。

  但事实上,“中投2号”绝非等闲。

  深谙内情者知悉国资委早于3年前开始筹备这家公司,但顾虑重重一直未能成立,其为何会在今年突然成熟?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名下早有诚通和国开投两家资源配置平台集中处置央企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为何要另起炉灶重新设立新公司?

  已经起锚的“中投2号”成立背景及用意均颇耐人寻味,其运行效果亦广受关注。

  央企数量之限

  事实上,“中投2号”选在此时起锚,颇为微妙,因两个月后,企业国有资产法将正式实施。

  部分国资专家据此认为,正是国资法促进国资委身份的改革,他们希望自己操盘资本运作,以便减少博弈,更好体现自身意图。

  “国资法虽然对国资委定位为出资人,但如何从婆婆转变为老板,需要国资委自己想办法,比如如何尽可能强化出资人职责,如何表达资本意志,如何完成保值增值目标等。这家新公司将是国务院国资委朝出资人身份转化迈出的第一步。”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亦认为如此:“从法律上说,国资部门从上到下将不再代行任何行政管理职能,但其本质上又是政府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在法律上会有障碍,而成立由其直接操控的投资公司,可以更方便参与资产收益分配及转卖股权。”

  但远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国务院国资委对此已蓄意良久,国资法的实施绝不是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证实:“国资委为成立此新公司研究了好几年,经过多轮讨论和酝酿。”

  大多数国资专家认为,2010年实现央企数量缩减至80—100家的目标是国资委成立此家新公司最为紧迫的因素。

  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即启动央企重组,当年央企数量是196家,至2006年年末减少至161家。该年,国资委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至100家。按计划,此后每年平均需精减14家企业。但时至今日,央企数量尚有138家。5年来一共只减少58家,速度可谓缓慢。目标如要实现,意味着今明两年时间内至少要减少38家。

  显然,按照常规手法已无法兑现当初承诺。

  “成立新公司后,可以将一些规模较小或者经营亏损的企业装进来,作为这家管理公司的二级公司,按照这个手段,起码在名义上,国资委直接管辖的央企数量会快速减少。”上海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介绍。

  此观点得到一些业内专家认可。“这是一个权宜之计,可以圆了当初的说法,而另一方面,国资委又可以从容继续运作重组,没有时间方面的死限。两者并不矛盾。”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这不失为合理的一步。

  重组之难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亦积极寻求央企重组各种方法,比如组建诚通和国开投,作为改革试点企业;比如同业重组,鼓励以大吃小,但均收效甚微。

  诚通和国开投于2005年先后成立,两者目标很明确,作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托管职能,集中处置央企的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

  “诚通和国开投规模很小,几年下来支撑不了大范围的重组任务,不能成为国资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北京求是咨询管理公司总裁安林表示。

  此外,两家公司级别并不比其他所属国资委央企高:“暂时托管是可以,如真正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企业有时候比他们更大,怎么去重组呢?他们并没有权威性,企业并不认可他们的身份。”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何况,“诚通的重组案例多数基于某个事件,比如华源债务危机,诚通就充当注资人角色,它没有战略考虑,重组范围相当有限。”祝波善称。

  更让国资委始料不及的是,两家公司都属于国资委管辖的企业,与其他央企一样,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并不会完全按照国资委意图去操作。“国资委要重组企业,还必须先和这两家公司博弈一番。”

  设立的两个托管公司显然并不能有效完成重组任务。

  但国资委并未停下重组的脚步。

  “从2006年开始,国资委主要通过大吃小或以优吃劣来减少央企数量。比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组中国轻工,中谷粮油集团并入中国粮油集团等。”祝波善介绍。

  但这种重组成本之高超乎当初预想。“磨合期相当长,被兼并企业负责人的心态很难调整,利益协调更难,重组后也并未达到大而强的效果。其实把小的放到大的企业里面,管理更加需要全面和系统,不是一兼并就自然大而强了。”祝波善表示。

  他举例说:“比如一航和二航的重组,因为双方资产都很庞大,仅前期的资产评估、手续办理、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都需要2、3年时间。”

  事实上,这种重组方法现在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国资委起初曾有计划将某系统企业从5家企业减少到3家,但因为各方利益的决裂,重组未能实行下去。目前已很难采用这种重组方式。”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在希望以大吃小的同时,国资委的另一种办法是平行兼并,意即合并同类项。

  “比如把中煤国际和中煤科技合并,上面再加一个集团的帽子,集团领导人由这两个企业的领导班子组成,看起来不错,平衡了利益。但实际上,这种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情况,本身就非常奇怪,下属企业不一定听集团的,徒增一层博弈。”上述国资专家表示。

  看来,除去33家特大型央企,国资委对其他大型央企亦不能做到随心处置。

  剩下的目标只能是规模较小、资产状况差的中小企业。

  于是,最早于3年前,国资委开始设想成立继诚通和国开投后的第3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并曾多次去汇金考察,希望自己操盘资本运作,以弥补前两家经营公司的缺陷,增强运作力度和权威性。

  这似乎是国资委为快速缩减央企最为合理的选择。

  不过,即便成立这家新公司亦一波三折。张文魁曾被国务院国资委数次咨询成立新公司方案:“3年间停摆多次。”他表示。

  其中原因固然一方面是资金来源有限,但更重要的是,企业都不愿意进入这个资产管理公司。“都想自己发展,不愿意上面有人管,难度很大,这是国资改革下一步最大的难点。”

  承诺的时间大限已近,并不容许国资委多做考虑。

  目前,国资委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既然企业自身都不愿意进入资产管理公司,那么最终将选择哪些企业进入?

  名单之惑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将把规模较小,经营亏损、不属于国计民生的央企装进这家公司。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一位人士表示,原则上应该是这些企业。

  “这是合理的选择,有利于加快国资布局结构调整,主业突出、发展方向明确的大的企业进入是没有必要的。象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很强势的企业进去本身也将导致很大的问题,资产管理公司纵然是国资委亲自操盘,也不好管理。况且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再一次资本化,多一个管理层级有什么意义?”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林益彬表示。

  目前,国资委并未明确具体进入这家资产经营公司的企业和行业标准。

  4月4日,有媒体报道,国资委正向包括华录集团、乐凯胶片等15家央企征求意见,是否愿意并入该公司。

  据一位接近国务院国资委人士介绍,目前来看,3类企业可能最先进入“中投2号”。

  “一类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找不到合适的婆家,因为它们更多地承担社会职能,解决社会共性技术问题。比如中国钢铁研究院,很多技术来自于它,如果重组给宝钢,那么鞍钢、武钢怎么办?是否要搞重复建设。”上述人士介绍。

  对于“经营亏损”的企业,这位人士介绍,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亏损的企业都会进入。

  “一些产品在市场是有前途的,只是经营不善,不会放进来。那样,换个经营者就能解决问题。”他表示。

  这位人士说,放进来的亏损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进步带来的亏损。“比如一些生产胶卷的企业,虽然上市,但效益很差,体量又小,会面临产业重组。”

  此外,还将有纯竞争性企业进入。

  “一些集团下有房地产业务,虽然单个效益不错,但国资委希望对这个行业进行重组和整合,因为这是市场竞争行业,没必要由国资委直接来管。”上述人士表态。

  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林益彬认为,“小企业和亏损企业自我调整是不可能的,它们没有动力,有时也缺少支付调整成本的能力。国资委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以盘活存量,集约化地解决历史问题将有利于提高央企整体质量,在更大空间里平衡、调整成本,集中优势资源。”

  但他表示,这个过程将非常漫长,不是建立平台就能办到的。

  “国企铺摊子是很容易的,缩回来却很难。国资委面临的挑战很大。”林益彬表示。

  操盘之途

  目前国资委对具体运作“中投2号”方案尚未公开。

  “目前的筹备工作仅限于先搭框架、定方向,得到国务院认可之后才涉及下一步如何操作,诸如如何运作、何时推动等细节都尚未确定。”一位接近国务院国资委的人士表示。

  市场则早有预测。

  曾受国资委多次咨询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资产管理公司无外乎3类,一类是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类似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一类是持股公司,上市央企股权多样化后,谁来代表持国有股份?国资委因为行政身份的尴尬不方便直接持股往往会考虑成立一家公司代表自己;第三类是做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有的央企业务同一,有的处于上下游,业务相关度强,但在竞争中自相残杀,整合起来后实力应会增强。”

  张文魁认为,国资委新成立的公司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既要进行企业重组,也要处理不良资产。”

  众多专家亦认同此观点:“不太可能重新设立像诚通和国开投那样托管性质的公司,这两家公司运作不理想。”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不过,虽然国资委明确公司定位,但自身操盘方式仍然有多种选择。

  “一种是仅仅作为一个管理通道,重大决策仍然出自国资委,比如汇金公司对于各家上市银行,汇金只是为出资人提供合法身份,并不实质性操作上市银行;另一种是国资委与这家公司是一个授权关系,国资委仅作为宏观原则指导,具体企业的重组目标是由这家公司去实现。”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林益彬表示。

  他认为,必定采取这两种路径之一种。

  林益彬认为,两种路径各有利弊。“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管理通道,那么这家公司只是一个符号,国资委不会专门为设置一个符号而如此费时费力?”

  他认为,国资委不太可能选择这条途径。

  不过,如果授权经营,那么细节设置非常关键,授权多少,怎么授权,将来在管理体制上如何配套?”

  他表示,授权经营最大的风险是, “如果驾驭不了,结果会比没有这家公司更糟,还不如不做。”

  也许基于这种考虑,国资委希望由一位副主任兼任管理公司董事长。

  不过,单靠人事安排显然不能轻易化解风险。“组织关系和个人觉悟是不能保证这家公司的运作态度和效果的,如果没有制度保证,这将是诚通2号。”

  效果之争

  目前,众多国资专家对中投2号抱有相当期待,但疑虑亦同时存在。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裁徐菲表示,“成立这家新公司符合国务院国资委做大做强央企的一贯思路。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企业发展的环境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做资源整合是最佳时机,也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她认为,国资委有诚通和国开投试点运作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实践的基础,新公司未来运行的效果应该比较积极。

  此外,徐菲认为,建立这样的平台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单个企业进行国进民退的操作中,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因为国资委管控不了那么全面。”

  林益彬也认为,为盘活存量,解决央企历史问题,有必要设立一个平台集约化运作。“比如很多企业有历史债务,分散去找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协商,成本会很高,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打包的方式处理,效率会更高,此外,对划入公司的企业部分同质的业务亦可以整合后再处置。”

  目前因中投2号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公开,其运行效果亦很难下结论。

  “它和国资委在法律层面上是什么关系,如果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那么谁来监督,如果不是,那么双方权利如何划分?”祝波善表示。

  林益彬亦认为:“双方权利划分还未明确。而这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否会造成双方博弈?博弈之后的结果会怎样?国资委如何掌控?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更加上,企业如果不分行业全部进入,作为一个平台未免管理面太宽。“这样会造成管理不经济或管控失效。”

  “细节设置不同,效果将完全两样。”林益彬表示。

  1号镜鉴

  迄今为止,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投资公司有限的几笔巨额海外投资尚无一笔盈利。

  2007年5月,正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10%无投票权的股份,其后美国股市急转直下,目前黑石股价仅剩5美元左右,中投此项投资浮亏达到8成。

  7个月之后,中投公司再次大笔投资50亿美元予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可转换证券,转股价格区间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但摩根士丹利股价此后一路下跌,一度跌至20美元附近,鉴于目前经济形势未见好转,中投行权日期遥遥无期。

  2008年,中投再度出手,以54亿美元投资美国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 Fund基金,该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文件,称该公司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巨额投资出现问题。

  尽管中投高层对外声称“仅有少量账面亏损”,但据业界统计,3项投资项目累计亏损已高达86亿美元,远比一般散户亏损厉害。

  诸多人士认为投资失败主要原因是大环境的逆转,而中投对此极度缺乏预测能力。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缺陷,不仅仅是亏钱的问题,亏钱背后就是预见能力的缺失,或者就是战略层面的失败。”众多业界投资专家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

  但并不仅仅是这样。

  因为几乎与中投投资黑石的同时,新加坡淡马锡投资了美国投行美林,美林同样未能幸免华尔街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甚至还被迫由美国银行全面收购,淡马锡却并未因此遭受损失。其原因在于淡马锡入股美林时,曾比其他投资者多签署了1份“选择性投资条款”,其中明确规定:若在1年内,美林以低于淡马锡入股价格48美元增发普通股,美林就要赔偿差额或向淡马锡免费发行新股,金额要与差额相等。正是这一步棋,让淡马锡的几十亿美元投资在这场覆巢之下竟然毫发无损。

  事实上,中投对投资远未细致到这种程度,甚至连选择投资对象亦并不多加思量。

  “中投的每次投资都是匆忙出手,比如投资黑石,只是觉得私募股权有稳定的收益,而且当时又是由香港的梁锦松牵线,觉得很可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至于投资大摩,纯粹是想当然,冲着大摩的名气和以往的经营业绩去的,未对风险有实际的防范措施,更未见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考虑。”郭田勇介绍。

  华彩咨询总裁白万纲则表示,资本市场的原则之一是“博傻”,中投一开始投资就是美国的顶级投资公司,“自身能力和环境都比对方差一大截,很愚蠢地和那些金融衍生品制造者打交道,沦为做局的对象亦很正常。”白万纲直言。

  投资思路的错误和策略的过于粗放来自于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非商业化。 

  “内部治理结构的非商业化表现在当前中投的7人管理委员会大多是国内财经金融界的高官,而非投资专业人士,这很大程度促进了中投投资行为的官本位土壤,缺少收益、风险目标考核,遑论投资行为约束和投资比例确定。这与讲究投资业绩的商业文化相去甚远。”一位业内人士评论。

  “行政气息浓厚,一方面他们做风险决策过于大胆,但另一方面,一个普通文件签字却可能要等上好几天。”一位熟悉中投的人士如是评价。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投的内部层级设置。中投虽然掌控2000亿美元,但内部机构设置依然模仿国家部委,并不精细。

  事实上,主权财富基金因投资领域宽广,内部层级亦相应繁复。“比如迪拜的主权基金,虽然是大集团,但有大量的子公司和专业小组。称为工作team。而且它们投资谨慎,很少密集投入。但中投投资决策既不分散亦没有专业小组,而且从每次那么大手笔看,似乎恨不得把钱一下子花掉。”华彩咨询总裁白万纲表示。

  看来,中投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显然不是投资失误,而是亟需建立一整套市场化的公司运营机制,惟此,才能真正建立自身的竞争力。

上一篇:三大技巧教企业合理避税
下一篇: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