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0年来,勤劳勇敢的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一次次摒弃封闭、落后、贫穷,一步步走向开放、进步、富裕……
沧桑巨变,春华秋实。宁夏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6年增长两倍,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5年分别增长1.2倍和6.6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规模居全国首位;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速度西部第一。
今日宁夏,多彩六盘,雄浑贺兰,黄河金岸,高原湖城,一幅生态画卷跃然成景!今日宁夏,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
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热土,它诠释历史,昭示着宁夏的又一次腾飞!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各项权利;回族等少数民族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气势雄伟、古朴典雅,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同心清真大寺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巍峨挺拔。这座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与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大寺,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回汉人民同心同力谋发展的象征。
“清真寺的历史上共经历了3次大修。1982年和2007年由国家拨款修缮了两次。党中央和自治区特别重视保障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来这里做礼拜的回族群众谈起这些都非常温暖和感动。”同心清真大寺管委会主任马建中感慨地说。
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72年后,十里八乡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在这里静心礼拜。
大寺是历史的见证;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夏坚持和发展的见证;是党和政府充分保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各项权利的见证。
1984年颁布实施、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在过去的50年里,宁夏党委、政府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制定颁布了《宁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宁夏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150多件地方法规、条例和自治政策。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条例》正在抓紧制定中。
宁夏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习惯受到尊重。全区218万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拥有一座清真寺,加之遍布各地的9000多家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清真商业网点,完全满足了回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人身权利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少数民族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总人数比50年前增长了11倍多,4万多名回族干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自治区历届各级人大、政协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所占比例均大于汉族。自治区主席和回族聚居市、县的市长和县长均由回族干部担任。
在民族地区,宁夏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形成从学前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回族女童入学率、回族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分别为98.8%、98.6%、80%、96.2%,全区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46.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6.75%,与全区少数民族适龄受教育人口比例大体相当,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回乡民俗文化的开发,即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区500多个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常年活跃在城乡。宁夏文化、教育部门还计划将回族器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将回族踏脚引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希望通过校园传承扭转这些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50年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正确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紧扣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团结奋斗,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只有把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抚今追昔。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宁夏50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宁夏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性跨越。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89.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9倍;地方财政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80亿元,增长了215倍。宁夏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一,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50年来,宁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所有市县1小时内就能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全区城市化率达45%,位居西部第三;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来,宁夏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区先后建成10余座扶贫扬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向旱塬,解决了70多万人饮水问题,开发水浇地160多万亩,在红寺堡建成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区,50万人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稳定解决温饱,全区绝对贫困人口由29.7万减少到5万多。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859元,农民收入接近3200元。
——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2007年,银川市一举赢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项桂冠。石嘴山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十年九旱、植被稀少的西海固地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全区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18.3万公顷。
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2007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宁夏跨越式发展“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即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为了帮助宁夏又好又快发展,今年8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连日来,宁夏回汉各族群众欢欣鼓舞。
“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加快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宁夏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