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政府监管问题吗?是华尔街的过度贪婪所致吗?是评级公司失责失职吗?是金融机构杠杆比率过高吗?是次级贷款人欺诈吗?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子拉得很长,这些答案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最根源的问题。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非是一系列偶然与巧合的后果,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总的清算。造成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 经济结构严重扭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过度发行,美元逐年放大的滥发趋势将世界经济体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渐聚 集起来,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缓慢恶化过程后终于濒临无以为继的状态,危机终于爆发了。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一场美元体系的重大危机,它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无论这场危机以怎样的方式落幕,世界都再也不会是从前的格局。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国际贸易分工,从全球货币机制到金融市场重建,从国际关系均势到地缘政治版图,从新能源革命到绿色时代的来临。这场金融危机 对现有世界格局的冲击将不亚于一场世界级别的战争。
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负债过度导致的支付危机
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的发行既不受黄金的刚性制约,也没有国际机构的软性监督。美国开始走上一条放纵美元发行,利用其世界储备和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尽享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惊人利益。
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元。美元的特权在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副作用。
一方面,靠印美元就能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不劳而获的快感就像吸毒上瘾一般,逐步瓦解了美国自立国以来所秉持的清教徒精神和节俭刻苦的社会 道德伦理体系,违背了努力勤奋创造财富的“美国梦”精神,滋生和纵容了整个社会的鼓励投机、崇尚奢华、放纵消费、寅吃卯粮、自我膨胀的恶性观念,腐蚀了社 会新生世代创造真实财富的热情,日益掏空了美国积累了200年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在出口美元纸币去换回世界商品的过程中,必然积累大量的赤字和负债,越来越大的债务规模和利息支出成本,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力, 为弥补亏空只能加大印钞规模,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中产阶级债务压力逐年增加,而收入水平远远落后,家庭财务状况越来越脆弱,支付危机隐然成形。
美国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金融债、私人债务总规模已达53万亿美元,并且近年来在以每年9%的速度上涨,而且是以利滚利方式增加,而美国常年可持续的GDP增加速度仅有3%。因为债务成本增长始终高于国民收入的3%的平均增长率。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债务(而不仅仅是国债)占GDP 的比重连续攀升了近30年,从163%飙升到目前的370%,美国社会已处在高倍杆杠运作之下。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将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债务本息压力,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
除了上述明确的债务之外,美国还积累了数目庞大的隐性债务。社保基金隐性负债达13.6万亿美元,医疗保险隐性负债则是个巨大的社会炸弹,高达 85.6万亿美元,此外,联邦雇员隐性负债达4万亿美元,政府医保隐性负债达2.7万亿美元,政府的总隐性负债高达102万亿美元。如果把美国全民负债与 政府隐性负债相加,总额将高达155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却仅有14万亿美元左右,2008年美国GDP的增加约4000亿美元,而债务利滚利的增加值为4.7万亿美元。庞大的债务已经成为悬在美国头顶上的巨大无比的债务堰塞湖。
因此,支付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金融危机的形成:支付危机导致违约危机
如果说负债过度导致了支付危机,那么支付危机将引发大规模信贷违约发生。所以判断信贷违约高峰期就成为预测金融危机的重要指标。
金融海啸的第一波,集中发生在美国按揭抵押市场,因此判断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依据。这也是我们2007年年初对次贷危机发展预测与危机发作时间高度吻合的原因。
通过对2007年美国按揭贷款利息调整的时间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次贷危机从发生到恶化的主要时间点。图中的纵座标,代表每个月的利息调整规模,横坐标是时间。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7年2月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大规模重设,全球股市在2月份暴跌出现(即让市场人士记忆犹新的 “2·27股灾”)。根据这个调息曲线,我们当时预测认为第二个高峰发生在2007年9、10月份,这个时期出现了连续2个月左右的调息,而且规模更大,涉及到上百万家庭。实际上在8月7日爆发次贷危机。在当年9月份,我们做出的第三个预测,是在2007年11月份将会出现一次2007年最高的调息高峰, 全球金融市场将再度发生暴跌。利率重设就是可调息贷款(ARM)头三年由于锁定利息,只有1%、2%。到了第三年开始随行就市,进行调息,那时参照伦敦银行拆借利息,当时是 5%,那给他最优客户贷款加三个点是8%,给次级贷款人还要再加二到三个点。他们的月供会陡然跳升。由于美国人不爱储蓄,缺少现金,如果猛然碰到这种巨额 的调息,一定会出现集中违约。所以利息重设的时间表就是违约爆发的时间表,同样也就是金融危机发作的时间表。
是政府监管问题吗?是华尔街的过度贪婪所致吗?是评级公司失责失职吗?是金融机构杠杆比率过高吗?是次级贷款人欺诈吗?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子拉得很长,这些答案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最根源的问题。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非是一系列偶然与巧合的后果,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总的清算。造成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 经济结构严重扭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过度发行,美元逐年放大的滥发趋势将世界经济体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渐聚 集起来,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缓慢恶化过程后终于濒临无以为继的状态,危机终于爆发了。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一场美元体系的重大危机,它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无论这场危机以怎样的方式落幕,世界都再也不会是从前的格局。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国际贸易分工,从全球货币机制到金融市场重建,从国际关系均势到地缘政治版图,从新能源革命到绿色时代的来临。这场金融危机 对现有世界格局的冲击将不亚于一场世界级别的战争。
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负债过度导致的支付危机
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的发行既不受黄金的刚性制约,也没有国际机构的软性监督。美国开始走上一条放纵美元发行,利用其世界储备和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尽享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惊人利益。
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元。美元的特权在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副作用。
一方面,靠印美元就能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不劳而获的快感就像吸毒上瘾一般,逐步瓦解了美国自立国以来所秉持的清教徒精神和节俭刻苦的社会 道德伦理体系,违背了努力勤奋创造财富的“美国梦”精神,滋生和纵容了整个社会的鼓励投机、崇尚奢华、放纵消费、寅吃卯粮、自我膨胀的恶性观念,腐蚀了社 会新生世代创造真实财富的热情,日益掏空了美国积累了200年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在出口美元纸币去换回世界商品的过程中,必然积累大量的赤字和负债,越来越大的债务规模和利息支出成本,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力, 为弥补亏空只能加大印钞规模,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中产阶级债务压力逐年增加,而收入水平远远落后,家庭财务状况越来越脆弱,支付危机隐然成形。
美国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金融债、私人债务总规模已达53万亿美元,并且近年来在以每年9%的速度上涨,而且是以利滚利方式增加,而美国常年可持续的GDP增加速度仅有3%。因为债务成本增长始终高于国民收入的3%的平均增长率。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债务(而不仅仅是国债)占GDP 的比重连续攀升了近30年,从163%飙升到目前的370%,美国社会已处在高倍杆杠运作之下。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将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债务本息压力,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
除了上述明确的债务之外,美国还积累了数目庞大的隐性债务。社保基金隐性负债达13.6万亿美元,医疗保险隐性负债则是个巨大的社会炸弹,高达 85.6万亿美元,此外,联邦雇员隐性负债达4万亿美元,政府医保隐性负债达2.7万亿美元,政府的总隐性负债高达102万亿美元。如果把美国全民负债与 政府隐性负债相加,总额将高达155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却仅有14万亿美元左右,2008年美国GDP的增加约4000亿美元,而债务利滚利的增加值为4.7万亿美元。庞大的债务已经成为悬在美国头顶上的巨大无比的债务堰塞湖。
因此,支付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金融危机的形成:支付危机导致违约危机
如果说负债过度导致了支付危机,那么支付危机将引发大规模信贷违约发生。所以判断信贷违约高峰期就成为预测金融危机的重要指标。
金融海啸的第一波,集中发生在美国按揭抵押市场,因此判断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依据。这也是我们2007年年初对次贷危机发展预测与危机发作时间高度吻合的原因。
通过对2007年美国按揭贷款利息调整的时间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次贷危机从发生到恶化的主要时间点。图中的纵座标,代表每个月的利息调整规模,横坐标是时间。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7年2月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大规模重设,全球股市在2月份暴跌出现(即让市场人士记忆犹新的 “2·27股灾”)。根据这个调息曲线,我们当时预测认为第二个高峰发生在2007年9、10月份,这个时期出现了连续2个月左右的调息,而且规模更大,涉及到上百万家庭。实际上在8月7日爆发次贷危机。在当年9月份,我们做出的第三个预测,是在2007年11月份将会出现一次2007年最高的调息高峰, 全球金融市场将再度发生暴跌。利率重设就是可调息贷款(ARM)头三年由于锁定利息,只有1%、2%。到了第三年开始随行就市,进行调息,那时参照伦敦银行拆借利息,当时是 5%,那给他最优客户贷款加三个点是8%,给次级贷款人还要再加二到三个点。他们的月供会陡然跳升。由于美国人不爱储蓄,缺少现金,如果猛然碰到这种巨额 的调息,一定会出现集中违约。所以利息重设的时间表就是违约爆发的时间表,同样也就是金融危机发作的时间表。奥巴马的政策很难奏效
为什么奥巴马的救市方法不会成功呢?美国庞大的债务形成了堰塞湖,那是一个很高水位很高压力的堰塞湖。由于它的压力非常大,导致了支付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美国拯救行动试图从解决流动性入手,这个思路是很难奏效的。
第一个方案是在下游抽水,就是政府出钱购买银行烂资产,力求恢复流动性。这就好比在洪水爆发的下游抽水,结果上游制止不了决堤,下游洪水越来越多。这个办法在2008年11月份被废除了,因为不奏效。
第二个方案是向银行注资,就是政府向商业银行大规模的注资,以补足资本金的亏空,这主要是由于CDS问题的暴露,大量风险敞口被显露,迫使政府不得不出资。银行注资如同是在洪水中加高堤坝,但是洪水涨得快,而堤坝修得慢。
随着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6.2%,德国负增长2.3%,韩国负增长5.6%,日本负增长12%,新加坡负增长16%,世界经济正在自由落体般地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消费信贷、企业债违约率都在同步快速上升。上游堰塞湖还在连降暴雨,这时候修堤坝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个方案是成立坏账银行,也就是炸坝泄洪。政府整个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烂资产全部转移到政府泄洪区,搞一个烂账银行。但问题是搞了烂账银行 之后怎么办?这实际上玩的是一个烂账转移的游戏,政府把华尔街的烂账接过来之后放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然后再通过增发国债和货币把这些烂账转移到纳税人的资产负债表上。但纳税人现在本身资产负债表就已千疮百孔,负债过重,更多的债务转嫁必然导致违约率更高和更大规模破产,这样又会导致上游的洪水加剧。
奥巴马并没有多余的财力,预算赤字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他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增发国债,但这个窟窿有多大呢?商业银行体系至少有3万亿美元,“影子银行体系”还需要补进1万亿美元才能重新启动。就是说奥巴马需要投入至少5万亿美元才能制止资产价格下跌,才能让这个系统有可能平稳下来。
但这5万亿美元哪里来呢?这就必须要增发国债。去年8000亿美元的国债发行量,再往前是6000亿美元,现在数万亿美元国债突然涌向市场,是往年的好几倍。这么大的增发量,这个市场有没有足够的美元现金来接这个盘子?现在美国国债拍卖频率已经加高了,每次的拍卖额度也在翻番,这就是为什么大家 对美元的信心越来越不足,也是美国的国债CDS在快速上涨的原因,美国国债将会面临重大考验。全世界的外汇储备加在一起是7.6万亿美元,这中间不完全是现金,大部分已经买成资产了,无法动用。这些钱够不够接美国增发的国债,这就是危机是否会进一步升级的关键因素。
如果美国国债不能顺利发行,会导致两个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没人买,或者买的人不够,美国国债票面价格将会狂跌,这样就会导致长期利率的反转,导致社会融资成本暴涨,进一步打击实体经济,利率火山爆发将引爆利率掉期这个最大的衍生品市场,进入金融危机的第三阶段。
第二个后果是,美联储直接用美联储支票去换美国政府国债,相当于大规模基础货币增发。这就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剧烈地突然反转, 这就会使更多投资人退出美国国债市场,这样就会进入一场恶性循环:抛的人越多,美国政府被迫接的盘子越大,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越高,这样就会快速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实现。这个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很可能会突然加速,这将会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物价迅速而剧烈的变化。
所以,最近美国所有的外交活动的核心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推销美国国债!比如,马上要开的20国会议就是美国推销国债的重要的机会,它会借这个机会向每个领导人塞点国债。
从生产信贷恶化到消费信贷恶化
—两次大危机的起因区别
西方经济危机从本质上看,就是生产过度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时所爆发出的激烈调整过程。当消费者无法持续消费时,过度的产能 的问题就将暴露出来,在信贷盲目扩张下的金融系统势必遭受严重的坏账问题,从而引发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大量的恐慌性抛售将导致资产难以变现,进而发生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枯竭又反过来加剧资产价格下跌,形成难以挽救的恶性循环。在流动性紧缩过程中,还将造成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 的打击,衰退变得无法避免。
仔细分析1929年美国的大衰退危机,我们会发现信贷泡沫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消费者负债较轻,是典型的生产信贷恶化驱动型危机,它体现在企业破产或违约、金融市场暴跌、银行倒闭、消费者失业。但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则是消费者信贷恶化驱动型危机,消费者负债过度是主因,体现形式为:消费 者破产或违约、金融市场暴跌、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瘫痪、企业破产或违约、消费者失业。
无论是生产方严重负债还是消费方严重负债所引发的危机,其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消费与生产的正常循环难以持续,企业和消费者破产或违约,银行坏账上升,金融市场紊乱,失业上升,经济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