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似乎已站在历史的峰口,成必发之势。
本报记者获悉,为了获得国家将西三角列入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透露,川陕渝的发改委正在着手考虑建设定期协商机制。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重庆发起倡议川、陕、渝的重庆城市圈、成都城市圈和关中城市圈抱团,共同打造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更是提出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此前的一个会议上也专门介绍,2007年,这三大城市圈四十七个城市的GDP 占整个西部的33%,占全国的6.3%。同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GDP约占全国的42%。“如果形成西三角第四增长极,四个增长极的GDP 总和就可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增长极”,一般指具有聚焦效应和辐射效应的产业群、城市群,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或“核动力”。
“‘西三角’一定要争取写进‘十二五规划’,到那时候提振西三角就绝不仅仅是重庆,也不仅仅是陕西和四川这几个区域之间的利益了,而是国家利益。”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宝通说。
“西三角”的利好
近段时间,随着国家通过区域大开发拉动经济增长、抵抗金融危机的意图的更加明显,上述三省市各界对“西三角”的期盼更为强烈,讨论也更为热烈。
毫无疑问,如果西三角能成为现实,那么对每一个城市都能带来过去没有的利益。
“首先就是陕西的安康、汉中,重庆的万州、四川的达中这些过去比较落后的地区先受益。”“西三角经济区”的民间首倡者宁志俊说。
设若三地之间合作,那么首先是交通的合作将大大的加速,从西安、汉中直达成都的高等级铁路(汉中-广元-绵阳-成都)和西安经安康到重庆的铁路也应继续提升等级,都将缩短西部重点城市之间铁路交通时间。
从西安到成都,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西安到重庆,直接距离约为560公里,成渝间直线距离270公里。
“修建这样的铁路线路,这其实也应该是四川的想法,可以有效的避开原有的地震带带来的负面影响。”宁志俊说。
而通过交通硬件的建设,可使三地各取所需,实现优势互补,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重庆来讲,可以扩展经济纵深,实现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借势将万州发展为西部重镇和辖区副中心;对四川来讲,可以北大门畅通无阻,解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瓶颈;对于陕西来讲,可解决西安南下的交通问题,从而为陕北的能源、关中的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可以通过彻底解决陕南的交通瓶颈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而对于陕西来说,其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大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西三角的营造将带动陕南的发展,使得陕西省的经济互联格局有一个收官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通过“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可为陕甘乃至广大远离江海的西部地区打造出一个出海口,使西部地区和华东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通过长江航运联系了起来,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也为华东地区打造出新的经济腹地。
此外,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以及陕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升,汉江沿岸的安康、十堰、襄樊等城市的水运能力也将有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通过铁路和高速公路贯通的城市可将水运能力发挥到极致,以服务于西三角经济区,同时带动自身的相关产业发展。
更有当地专家认为,重庆将来可做西部地区的航运、金融和信息服务中心;可以继续强化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而且力争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发展。成都应该弱化金融和科技中心的定位,可以大力发展电子、食品、烟草等具有一定优势和前景的产业;西安则应该弱化电子、食品、烟草这些非强项的产业,削减高耗能的重工业,但是应该借助高校优势树立起西部科技中心的定位。
难以协调的区域利益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层面做到基础设施的搭建、公共信息的共享,剩下的事情应该就是三地企业的自愿合作了。”宁志俊说。
“但是,这种区域经济之间的三地合作能不能成功,关键还要看合作的收益和合作的成本几何。”西北大学教授安树伟说。
十年来,仅陕西一省,就曾经运作过黄河金三角(渭南、运城、三门峡)、晋陕蒙经济圈、汉江工业走廊、秦巴经济走廊等等经济外联事项。
“但是这些经济合作最终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合作,就不能只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无利,这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点,比如汉江工业走廊,湖北就不感兴趣;也不能尽找不如自己的合作,满足于做龙头,而最终因为得不到实际的好处,他们也最终会撤出的。”安树伟说。
正如上海之于长三角,未来的“西三角”势必也要有一个城市作为龙头,方能开启合作之局。
“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是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显然不同,带着那么一大片的贫困地区,就是一个省的概念,本来重庆市可以在三个城市中做一个龙头,但现在看来不容易找到,几个城市似乎都有各自的优势。”张宝通说。
“如果‘西三角’首先带动的是陕南的汉中、重庆的万州、四川的达中这些区域,可能三方的政府兴趣度也不会太大,这些区域本身在原来的经济格局中就是被边缘化的。”安树伟说,“可能对于这些地区将来的开发,三方政府的互相扯皮带来的成本会相当高。”
此前有过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之所以不能在上海落地,而只能到嘉兴地界,皆因宁波想让货物走北仑港,而上海希望货物从洋山港走。
“GDP考核背景下,很难让地方政府在经济合作中不考虑这一因素,因为要和周边地区比较,往往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也好。所以往往合作失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是可以在合作的框架下建立违约处罚机制?肯定也不行,政府怎么惩罚?这恰好是最难的。”安树伟说。
“一个经济圈的构建决非易事,在此过程中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如何保障各自利益将是一个漫长而棘手的问题,如果三方没有大局观和长远观,那么很可能将此伟大计划沦为勾心斗角的‘三国演义’,并以‘三个和尚没水吃’而收场。”宁志伟说。
西部新期待:重构区域开发版图
尽管“西三角”的推出还有诸多困难,但三省市政府发改委开始行动起来。
这背后是,伴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的崛起,西部大开发也走过了十周年,广袤的西部省份沿着“非瓦尔拉均衡发展”的路径,从一个非均衡走向新的非均衡,被精心设计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要素的分布、集中与分散。
“计划经济的时候,每个大区有一个经济重心,西北是西安,西南是重庆和成都,中南是武汉;改革开放之后,就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西部就是原来的西北和西南。”张宝通说,“大关中、西南的重庆和成都,加上中部的呼、包、鄂,广西的环北部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总体上实施的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划分了三大地带,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按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路,并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区域倾斜的政策措施。
十五期间的规划,是按照经济带来划分,西陇海经济带,就是从陕西潼关到新疆阿拉山口;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西南大通道,昆明贵阳,到南宁北海。几乎覆盖了西部所有的城市,但是战线太长太长,到了十一五期间,西陇海收缩为大关中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带收缩为成渝经济圈、西南大通道收缩为环北部湾三个战略高地,以带动和支撑西部发展。
“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集中再集中,这就是过去西部大开发的历程总结,也是西三角提出的背景。”张宝通说。
张宝通认为,西三角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不均衡发展理论的极化效应、扩展效应的进一步应用,如果能进一步的把原来西部实力最强的地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拳头,那么整体实力就强了,国家就关注了。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就更强了。如果不搞西三角,西部大开发就进入不了下一个历史阶段。
上一篇:北京市3月房价同比下降1.3%
下一篇:山航飞行员跳槽风波和解 十几名辞职人员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