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4万亿投资和灾后重建的暖风,但水泥业的前景依旧扑朔迷离。在5月23日杭州召开的中国水泥营销论坛上,业界对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华东地区水泥行情表示忧虑,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更是直言长三角水泥“严重供过于求”,并称中西部水泥投资已过热,可能重蹈“浙江现象”覆辙。
与去年以来水泥类个股的井喷行情迥异,现实中很多水泥企业过得并不好。“我们的水泥在浙江才卖200多元一吨,还比不上四川水泥每吨的利润。”江苏鹤林水泥公司总经理吕永忠说。
2003年后,以浙江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水泥投资蜂拥而入,短短数年产能翻了好几倍,导致出现供过于求、效益低下的“浙江现象”。中国水泥网的数据显示,浙江目前水泥产能约1.4亿吨,去年水泥产销量约1亿吨,开工率70%,利润率排全国倒数第3。今年一季度,浙江水泥产能开工率约60%,但水泥价格仍在底部区域徘徊。
“长三角率先完成新型干法的结构调整,率先进行兼并重组、开展行业自律,但价格和经济效益却处于国内低谷。”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认为,导致这一“怪圈”的最主要因素是严重供过于求。他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水泥总产能约3.3亿吨,而水泥需求量约2.5亿吨,过剩产能约8000万吨。
诸葛培智担忧的是,水泥业“浙江现象”极有可能向四川等中西部地区蔓延。统计显示,去年四川累计水泥投资9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5%。加上在建和拟新建生产线,到2011年,四川水泥总产能将达2.2亿吨。今年4月,全国新开工水泥投资额488亿元,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区,中南区占投资额的27.10%,西南区占24.57%,“中西部水泥投资已明显过热,将在未来几年出现产能过剩”。
香港昌兴水泥公司发展部经理何云峰对本报说,去年地震前,公司本已确定在四川上马水泥生产线,但震后取消了投资计划,“当时很多水泥企业开始蜂拥进入,我们认为投资有风险”。他也认同“浙江现象”将向中西部蔓延的说法,“水泥价格对供求关系非常敏感,供稍微大于求,价格就会大幅波动,随之而来的价格战和兼并重组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