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此前讨论已久的上海国资国企整合出现加快迹象。短短一个月内,已有6家上海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因“酝酿重大重组”而停牌,如此集中而大面积的国资上市公司涉及资产整合重组现象非常罕见。
种种迹象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上海国资改革进入了“受迫性”加速阶段,有望打破过去“非受迫性”的体制内循环式国资改革旧模式。借助目前有利的、正在复苏和升温的资本市场,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证券化”进程和“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
在政策层面,上海国资系统的重要相关文件和会议近期屡屡推出。7月6日,对企业改制重组具体操作具有重大规范意义的《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改制重组工作指引》开始向各大企业集团下发,旨在推进上海国企改制稳妥有序开展。9日,上海又召开了“京津沪渝深国资工作交流会议”。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会上表示,要从六大方面推动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此前表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政府有三张牌:政策、土地、国资,当前上海该轮到国资承担经济发展重任的时候了。其他受访的专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强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下滑的上海经济,迫切希望加快增长转型进程和新盈利点的培育,而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便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经济环境提供转型动力
今年前五个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483.29亿元,同比下降7%,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化、精品钢材、生物医药、成套设备)总产值同比下降6.3%。
上海国资的表现也出现同比下滑。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表示,1-5月,上海出资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783亿元,同比下降2.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0亿元,同比下降33.6%。
国资专家表示,上海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难点,一度被国资专家认为是“国企自身缺乏改革的动力”。而去年下半年以来艰难的经济环境,尤其是集体低迷的上海六大支柱传统工业,客观上推动了上海经济加快转型的进程,加速了上海经济体系内“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国企整合重组步伐。上海社科院企业研究中心秘书长周晓庄表示,上海国企改革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加速启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的影响不可忽视。加快国企转型和改组,将成为扭转上海经济形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手。
经济数据的走低,使得上海国资管理层推动国资国企转型和重组的步伐日益紧迫,加大了“调整到位”的决心。6月26日,在上海市国资委与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重工集团等多家大型国企参加的会议上,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沈红光表示,今年上半年,国资委系统各单位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企业的经济形势总体好转,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沈红光坦承,受自身经济转型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叠加影响,1-5月份,上海工业生产和财政收入下滑的幅度比较大,经济回升的速度滞后于全国。他表示,上海进入“十一五”以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持续上升。一方面,经济增长更依靠出口与消费;另一方面,工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实际上在下降。这导致目前能够投产见效的项目不多,新增产值比较少,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
从辩证的角度看,调整到位将有利于上海更加科学地发展。国资系统一位人士表示,借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国企转型,已经成为上海国资重组目前的“主题词”。他透露,7月9日上海召开的“京津沪渝深国资工作交流会议”的主题便是“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积极发挥地方国资委帮助企业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率有关厅局负责人及各地国资系统一把手,听取了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题为《全力以赴服务企业 千方百计确保增长 发挥国有经济在上海实现“四个确保”中的骨干作用》的发言。
国资系统这位人士强调,上海国资重组转型实质是整个上海谋求“新产业革命”的前奏和抓手,而非孤立于其外。上海目前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迈进的前夜。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介绍,2012年上海高新技术领域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涵盖九大产业。这一时间目标恰好与上海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计划”相吻合。
今年以来,曾经以“上海制造”享誉百年的上海工业行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陷入了下滑窘境。上海统计局表示,1-4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785.25亿元,同比下跌15%;利润总额为287亿元,同比下跌39.5%。其中轻工业下跌7.7%,重工业下跌53%,国有经济下跌18.4%。六大传统重点发展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下跌16.7%,利润总额下降52.6%。
池洪表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才是“上海制造”复兴的出路,对九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培育,是拉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而非使其边缘化。
1800亿经营性国资拟3-5年内上市
政策面上的决心一旦已下,则资本市场的运作就渐次展开。
7月13日,停牌逾一月的东航、上航同时公告了双方的整合方案,标志着上海最大的航空企业资产重组正式展开。
7月6日,上海老牌金融控股企业——爱建股份公告称,“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将连续停牌,知情人士称停牌将为已拖延日久的爱建重组扫清最后障碍。同日,备受投资者关注的上海“广电系”整合获得实质性进展。广电信息、广电电子资产购买、出售等相关议案分获各自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7月1日,上海最大的建筑类企业——上海建工公告,因控股股东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酝酿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公司股票停牌。
6月18日,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公司宣布“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重组事宜”,市场期待已久的上实系医药业务的整合拉开序幕。
此外,中国铅笔也在6月公布了价格达8.2亿元的购买资产预案,实现了上海最大的金银首饰业资产的整体上市,并迈开了上海区县所属国资证券化的步伐。
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重组整合,最终指向的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目标。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7月9日的讲话中对此概括为:一要推进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二要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三要推进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要推进国资管控模式优化,进一步完善进退有序、流转顺畅的国资运营体系。五要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调整、整合非主业资产。六要推进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精心培育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在上述一系列改革目标中,推动多少国有资产证券化以及推动的路径,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焦点。
上海市市长韩正已经表示,未来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将从现有的18%提高到40%左右。而2008年,上海地方国资总量净值达到11500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占其国资存量的7成左右。
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测算认为,如按这一提高比例,即将注入上市公司的国有经营性资产总量保守估计将达到1800亿元左右。《上海国资》执行总编罗新宇也对这一数字表示认可。他认为这笔巨量资产注入资本市场的时间跨度将达3-5年。
东方证券分析师认为,上海国企重组和国资证券化的进程,历史上延续了“集团整体上市”、“集团将优质资产逐步上市”、“集团明确多个上市平台、分别进行主业整合”、“集团剥离上市公司资产、转让壳资源”等四条主线。下一阶段,上海国资在资本市场的整合将围绕两条主要思路:仅有一家上市公司且资产注入预期明确的集团,整体上市是最终目标。可能按此思路整合的潜在企业,包括上海机场集团、上海水产集团、城投集团等。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且已分别确认相关主业整合平台的集团,重组关键在于如何处置集团内部剩余资产,方式有注入上市公司、剥离等,其潜在企业有华谊集团、光明集团、百联集团等。
值得关注的是,按上述思路和目标,目前资本市场停牌待整合的上海国企,仅仅是“成熟一家、上市一家”的庞大国资整合资源的冰山一角。在这波整合浪潮中,上海各国企为最终重组上市所做的最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多数均已宣告完成。
截至7月初,已有超过30家上海国资企业集团上报了“企业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规划”,占市国资委出资监管46家企业集团的近七成,而今年3月初这一数字仅为18家。罗新宇表示,该“行动规划”由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外专家共同制订而成,是各国企规范自身主业后的未来行动指南,也是今后国资委考核企业董事会的主要依据。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规划也包含其中。依据各自的“行动规划”,微观的企业层面将有更多话语权,更高的市场参与度和开放度,与包括央企、外资、民企等其他资本积极联动,这一趋势不可阻挡,且将在不远的时间内出现更多“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