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冲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继光大银行引得粤高速和城投控股等8家企业竞折腰之后,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IPO上市前的增资扩股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国企参与其中。
参股金融机构的国企,既有中石油、国家电网、宝钢这类在能源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央企,也有安徽出版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这样的地方国企,还有财政部代为行使监管的中国邮政集团这类国企。这些机构涉足的领域主要是拟上市的国有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目前,央企参股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展开收购;二是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统一运作和管理;三是以集团旗下的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作为操作平台收购金融机构的股权。
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国企参股金融企业潮?而伴随产融结合的潮涌,有关部门的监管思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种路径
国电集团是中国最早涉猎金融机构的大型央企之一。在金融危机下,国电集团逆市扩张,着力布局金融业。今年以来,国电集团和中信信托共同发起设立了中电资产管理公司、并且接手了上广电在广电日生人寿的股权,同时还在筹备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10亿元的财险公司。
国电集团模式是在全资控股子公司——国电财务公司层面展开收购。国电财务公司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财务公司只是国电集团金融控股战略的操作平台,战略目标则是由更高的集团财务会计部等层面的几个部门制定。
他称,财务公司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内成员单位的临时闲置资金,这些资金往往期限较长,对单个公司来讲数目较小,但财务公司归集后就能形成数额巨大的资金,可以进行投资获得更高的收益。
财务公司按照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的原则,对金融股权投资采取了业务归口运作、任务考核激励机制,使集团旗下企业共享增量效益。到2009年6月底,财务公司完成资金统一结算量2531亿元,利润同比增长8%,金融债发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的筹备工作也进展迅速。
“按照集团的规划,财务公司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服务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着力发展金融产业,提升创效能力。”他说。
这种模式的拥趸多为涉猎金融机构较早的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粮集团、天津港集团等。
中石化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今年年初,中石化共清退旗下子公司722项非主业对外投资和经营项目,将剩余的1200多项与主业密切相关的对外投资全部挂牌转让,整合至中石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由其统一运作和管理。
中石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根元曾对媒体表示,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培育和发展好现有的存量优势业务;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有选择地发展增量业务;履行好托管业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处理好有关资产、退出有关业务和实现社企分离等。
除以上两种路径之外,国家电网公司还另辟蹊径:以旗下多个金融控股子公司为操作平台。其中,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长安保险经纪公司,英大泰和英大人寿、产险公司均为其金融机构股权收购平台。
国家电网产业发展部人士给记者介绍了国电人眼中的国电参股金融模式:“典型的就是国家电网公司、与旗下子公司中电财、国网新源、深圳国电科技这类公司同时入主,由‘国电系’合计持股成为实际控制人,并对其改组,将其纳入国家电网体系内。”
其称,国家电网金融资产管理部主任同时也是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集团控股的金融资产,主要由金融资产管理部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部、资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协助配合。
他告诉记者,国家电网即将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200 亿元,其中30 亿元将用于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40 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类似这样的资金归集之后如何得到更好的利用,一直是集团相关部门的头等大事。
国家电网模式还有一种异化情况,中海油集团旗下的中海油信托公司本身是非常活跃的投资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的一位学者认为,现行国企参股金融机构的三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各家国企自身的历史沿革不同,在自主借鉴相似企业成功模式和监管层规范发展引导下形成的。
铸造融资平台
尽管现在金融机构成了国企争夺的“香饽饽”,但最初却是乏人问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最初国企投资金融机构,是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任务由相关部门指示和引导实力雄厚的央企投资参股的,企业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后来随着金融机构陆续上市,当初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企业自发的投资需求才被刺激了出来。
但这也不足以解释今年以来国企参股金融机构为何发展如此迅猛。文宗瑜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后国企尚不敢贸然投资主业,遂将目光投向了受危机冲击最大的金融业。首先是可以“抄底”,其次是金融机构未来上市预期不减、行业景气度不变,投资风险不算高。
刚刚参股光大银行的国企粤高速董事长周余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公司主要盈利来源广佛高速和佛开高速都于去年起相继进入了扩建大修阶段,整个工程预算超过40亿元人民币,工期超过4年,这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而收购优质金融资产,可以实现增强公司业绩增长的目标。”
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是基于收益的考虑。前述国家电网产业发展部人士透露,国家电网对保险业的情有独钟,是因为公司非常推崇自保这种产融结合模式,即非保险业的企业投资成立专门为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
中石化中原油气高新公司独立董事杨沛霆认为,企业的实体资产一旦足够强大,再铸造一个可供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世界所有大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产融结合是现代大型企业发展必然的趋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周子衡告诉本报记者,国企在产业领域盈利之后,势必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而从金融机构的发展角度来讲,央企进入后可以提高资产质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和风险控制。
通过增资扩股一次性引入8家国企的光大银行,就毫不讳言国企带来的好处:“大型国企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与光大银行存在潜在的业务合作空间。光大银行以引资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了客户基础,与投资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合作领域包括存款、结算、贷款授信、债券发行等多个方面。”
深发展银行公关经理白云说,金融机构也愿意引入国企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改善股权结构,有利于上市估值的提升。
不过,也有银行界人士认为国企参股金融有可能滋生股东与银行的关联贷款问题,尤其是地方国企。而且,地方国企对金融运营缺乏经验,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水平提升作用有限。
监管思路生变?
在国企投资金融企业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文宗瑜却并不认同这是一件多赢的事。他认为,盈利丰厚的国企依靠的是半垄断的市场地位,主业并不强大,此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投资金融机构上面,未见得是一件好事。
文宗瑜表示,这次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机构冲击小,得益于其国际化程度不高,如果未来国企的主业竞争力得不到增强,产融结合程度又比较高,会酝酿较大风险。
前述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人士也认为,目前参股金融机构的三种路径的实施主体: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集团旗下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均难以承担金融控股企业的风险和管理责任。实施主体不明晰,监管层就无法将其纳入某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出现问题也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以套用,使得本来需要严格监控的金融业务部分脱离了监管层视线。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监管,银监会、央行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比较谨慎,强调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集团提供资金归集和管理服务,国企以此为金融股权投资操作平台与监管思路存在差距。
近年来,以中海油集团借道旗下的中海信托参股中信基金,以及平安集团通过子公司平安信托持有台州市商业银行9.9%的股权为代表,信托公司成为部分集团公司参股金融机构的主要工具,因为集团内的金融控股公司没有搭建起来,信托等金融机构也部分地承担了金控平台的作用。
但信托、证券、保险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成为金融控股的管理平台。央行《2009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只控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不得直接从事金融业务”。
财政部金融司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目前对这类产融结合型集团的监管是多头监管,确实还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和空白。”
对于目前国企参股金融机构的汹涌态势,最为忧心忡忡的当数主要的监管部门国资委。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国资委相当重视央企参股金融机构的情况,不仅进行了摸底排查,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还亲自走访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力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多家产融结合企业,并召开了风险防范座谈会。
他称,在中石油入股新疆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之后,国资委对于央企参股金融机构的监管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在此之前,国资委一直要求央企主业明晰,剥离非主业资产。但在这件事情前后,国资委意识到央企参股金融机构已势不可挡,如何引导其规范发展成为了第一要义。
他透露,未来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规范央企参股金融机构的力度。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集团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升级为产融结合企业的金融控股公司,进一步纳入监管体系;是否按照学者建议将已参股的金融机构从央企投资中剥离出来,并出台专门的监管办法等等。
目前,对于国企参股金融机构的监管文件分别有:央行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和风险管理的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