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于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百姓却是结结实实的3650天。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就业高峰期,正是由于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高峰的压力。”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说。
1.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这十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经济稳定增长为收入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居民收入增长,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局面。”盛来运说。
在看到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现实。这个问题不解决,也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成为当下改革攻坚的重点。近年来,我国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前,深化收入改革的总体方案正在制定。
92%:大幅提高扶贫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去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大幅提高了92%。按此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688万增加到1.28亿人。
“这意味着中国中央政府将更加致力于服务贫困人口,贫困人群也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局陈少华博士认为。
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212万人和4898万人。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亿、4.73亿、1.43亿、1.76亿和1.38亿人。
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参保人数达3.3亿。
4%:加强教育重在落实
教育,国之大计。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教育,是政府必须面对并着力推进的课题。
“今年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这一承诺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决心。下一步关键是重在落实。”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表示。
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2万人,在校生2309万人,毕业生608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361万、1405万和475万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一系列针对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13亿人: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看病难、看病贵”,广为社会关注。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公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
从2009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人参保,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
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比2002年增加19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7万人,注册护士224万人,分别增加了62万和100万人;共有医院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增加202万张。
“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等。同时,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系统回归公立性,最大程度地促进质量、公平和效益的统一。”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
2200万户:向“住有所居”目标迈进
安居才能乐业。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从当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22亿元。
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近年来,我国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11年已经实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今年还将建设7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
“尽管我国保障房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任务仍很艰巨。到2010年底,我国仍有2000多万户城镇低收入和少量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不成套,设施简陋。其中1000多万户居住在棚户区。另外,城镇新就业职工和常住外来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也比较突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
350万公里:公路连通村村寨寨
“衣食住行”,样样关乎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超350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
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猛增至8.4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
十年间,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加速编织立体交通网,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基本满足了百姓出行需求。”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说。
67%:安全生产事故逐年下降
“安全生产大于天”。十年来,我国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理念,从安全生产责任、法规制度、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现了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反映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相对指标“五个明显下降”。
从2002年至2011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双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从2002年的107万起和14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35万起和75572人,分别下降67%和46%。
反映安全生产的主要相对指标均显著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1.33降至0.173,下降8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13.7降至2.8,下降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