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农村种植、养殖投入大、风险高,金融企业在农村发展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并不愿意自动地在农村领域开拓业务。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财政增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政府的奖补措施引导金融企业回归一度失血的农村经济领域,涉农金融业务迅速增长,农村金融资金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三农”发展。
如果没有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白手起家谈何容易?曾经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养鸡大户、齐齐哈尔市扎龙乡东官地村村民徐杰,对此深有感触。
8000元、4万元、18万元,这是徐杰从2006年到2009年在齐齐哈尔市铁东农村信用社贷到的资金。变化的数字承载了一个“借鸡生蛋”的致富故事。
2006年,徐杰利用第一笔借来的8000元资金,将自家的仓房改建成简易的鸡舍,买了2000只肉鸡鸡雏。因为技术有限,不到10天死了800多只鸡雏。信贷员听说后,领着徐杰到信用社管辖地区的大型养鸡场参观学习,并且联系养鸡场的技术员到徐杰家指导,当年徐杰就见到了养鸡效益。
2007年,第二笔贷款4万元被用来盖起了一栋200平方米的新鸡舍,每批购进鸡雏4000只,当年收入达25000元。
2008年到2009年末,总计18万元的贷款,帮助徐杰的养鸡场鸡舍发展到500平方米,年出栏肉鸡达到8万只,年收入4万元。
1999年,徐杰曾只身前往天津,在养殖场当临时工,7年间所得工资仅够勉强维持生活,少量结余补贴家中,尽管掌握了些微的养殖技术,生活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金融资本的注入,如同给了徐杰一只“生金蛋的鸡”,帮助他从无到有,由一个单纯依靠体力生活的贫穷农民变成一位拥有规模养鸡产业、掌握了先进养殖技术的农村致富能手。2009年,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收入日渐增多,徐杰家低矮的土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徐杰的致富之路,与在财政支持引导下,农村金融支农力度日益加大息息相关。
黑龙江省是2009年全国涉农贷款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该省获得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最多的10家信用社总共获得奖金额度6431.03万元。而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这10家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99.7244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88.67%;34.9万农户和徐杰一样获得宝贵的资金支持,这个数字比2008年增加了29.10%;还有1684家县域中小企业得到贷款帮助,较2008年末增加近10%。
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财政部实施了两项奖补政策:一是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对涉农贷款增长超过规定比例的县域金融机构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向997家县域金融机构拨付了奖励资金5.19亿元(同时地方财政配套3.45亿元)。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补贴,支持其持续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2009年向65家新型农村金融拨付补贴资金4189万元。
农村金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涉农信贷外,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农业减灾室主任李茂松告诉记者:“在高风险的农业领域,如果没有农业保险保障,农民遇到天灾,尤其是巨灾,几年都缓不过劲来。而且,缺乏农业保险支持体系,信用社也不敢给农民贷款。”
记者在陕西省苹果大县洛川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参加了苹果保险,一旦遇上雹灾等常见灾害,农民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理赔,仍然会获得补偿资金进行再生产,不会因此一蹶不振。
为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财政部于2007年开展了农业保险费补贴试点,并结合试点经验稳步推进,保费补贴品种从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五大农作物逐步扩展到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和森林等品种,补贴比例和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和扩大,中西部地区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已提高至40%。2009年中央财政共拨付补贴资金56.95亿元。
在努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同时,财政金融还在突发的伤害农民利益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2009年,三鹿奶粉事件给我国初具规模的奶牛养殖业几乎以致命的打击,奶农倒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财政部及时出台了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政策,鼓励乳制品企业收购生鲜奶,帮助奶农减少损失。2009年财政部向33家乳制品企业拨付贴息资金8200万元。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去年中央财政涉农金融专项补助资金使用量超过60亿元。
四两拨千斤财政杠杆作用充分发挥
随着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财政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009年,全国各级财政给予县域金融机构8.64亿元奖补资金,带动相应机构涉农贷款3132.18亿元,放大倍数达到362.52倍。如果只考虑符合奖励条件的增量部分432亿元,放大倍数也达到了50倍,1元财政奖励资金可至少增加50元的涉农贷款余额。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的开展,大大调动了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7.41万亿元,2009年参与试点的5省区涉农贷款余额增长尤为突出,黑龙江增幅达84.25%。
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定向费用补贴的开展,不仅降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示范效应,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去年12月28日做客人民网时曾透露,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2家,较上年末增加31家。
2008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65亿元,带动3.8亿亩农作物、4700万头能繁母猪、175万头奶牛投保,共提供风险保障约1500亿元,财政资金惠农效应放大23倍。农业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湖北、新疆等省份的水稻、棉花投保率超过80%,特别是在一些受灾县乡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户积极性更高。据估算,2009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110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540亿元,当年累计参保农户达到1.27亿户次。
与此同时,政策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一方面,农业保险稳定了农业收入预期,保障了农户还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户信用程度,缓解了金融机构“惜贷、慎贷”现象;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创新型产品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拓宽农户融资渠道,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继续提高补助资金效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相对于城市比较发达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的完善任重道远。财政部金融司有关人士表示,将通过三方面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补助资金效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将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申请、审核、拨付、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和专项使用。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简化工作程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符合资金使用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个人获得资金的便利性,稳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同时,探索建立对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地方财政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政策落实和执行工作进行评价,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撬动作用。一方面,稳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区域,结合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补贴品种,鼓励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业务模式,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稳步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和办法,调动地方财政部门的积极性,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与此同时,在落实各项政策基础上,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研究建立健全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政策体系,使财政支持政策机制化和长期可持续,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完成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三是不断创新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方式,探索政策性金融支农新模式,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政策体系。
通过探索财政投资引导支农新模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逐步形成直接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缓解“三农”发展投入问题。通过探索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平台作用,借助债券、基金、信托等多样化的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扶持农村金融弱势群体,构建商业性的和政策性互为补充的金融支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