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受制于资金约束和制度制约,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的现象。10月29日,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谁来保障我们的社会保障”齐聚各方嘉宾,将针对当前社保改革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剖析。以下是搜狐财经发回的报道: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执行董事张峰表示,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执行董事张峰
从企业这个角度来讲,我想谈一谈社会保障怎么样来做才能够实现社会总体的发展,因为我们看社会保障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说政府做好了、企业做好了、个人做好了以后就能够完全实现,实现老有所养也好,人人都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今天从两个维度来谈,第一,从社会社会保障的三个层面来谈我们如何来做,再一个维度,谈谈在职的员工或者说现在还有工作能力还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的保障如何实现,另外,我们那些已经退了休的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已经没有能力的人他们的保障怎么来做。
第一个维度,我们知道社会保障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的,即安全网层面,社会的基本养老或者基本社会保障的层面,从这个层面来讲,应该是由政府来完成的,实际上最基础的设施建设应该是由政府完成的,这个方面应该就涉及到社会统筹或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来实现统筹的问题。说珠三角第一代打工者,因为社保不能退休,或者网上炒的比较热的回京的三线老人,他的社会保障如何能得到保障。实际这就反映了中央政府统筹跟地方政府统筹没有达成一致,或者说省内的这种统筹和国内这种统筹没有实现的时候区域自治或者区域政府的自治造成了这种社会保障不能流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中央政府如何来实行统一的社会统筹,这个比例不管社会发展的程度或高或低,总得实现这么一个统一的比例。
比如像对我们企业来讲,我们企业实际上是鼓励全国的经济发展,如果国内实现发展的话势必引发国内资源流动,比如北大纵横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运营中心,运营中心的员工他可能就面临着我的社保,比如五险一金比例不一样,可是你能说这些人在上海和北京或者说其他地区的人贡献不一样吗,这个不能去否定。大家同样作出了贡献的时候,可是企业在为他缴纳的费用或者个人掏的费用或者地区统筹的费用就完全不成比例,在职的员工他们就有心理不平衡,所以一直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
企业这方面,实际上担负了很大的责任,包括新的《劳动法》出台以后大家觉得企业的责任大了,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是在积极的做这样一个事情,他首先会想,我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保障员工的利益,才能够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长远来讲推动社会的发展。当然企业在负担了这么重的责任的时候,他也需要国家的支持或者政府的支持,比如说从社保基数的调整上或者从所得税的交纳方面,他也需要这样一个支持。社会保险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当然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要保证个人的收入达到一定层次以后才能够实现第三个层面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这是从保险的三个层面来讲。
另外讲不同的维度,第二个维度,现在有工作能力的、在工作过程当中的人的养老保险。我们国家这几年的变化很好,比如目前员工从上海转到北京或者从北京转到深圳,完全可以实现,特别是在发达地区的流转,其实相对容易,而员工除了比例不一样,从手续来讲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这个方面国家的变化是很好的,包括政策的支持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改进。但是考虑那些退了休的,或者企业因为关停破产这部分人应该怎么来办。我看人保部有一些信息传达,国家投入几百个亿来保障收益,但是这个数远远不够。从退休人员来讲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人的收益是不是一定要跟退休之前的企业挂钩,比如我听到很多企业职工工作了40年、50年,退休以后一个月拿1千多块钱,政府退休的人可能三番五次地调,调的比例还不一样,政府退休人员可能会拿到三四千、四五千,同一区域的人这么大的差异将来怎么办,我的企业工作人员退休以后纳入社会的保障我是不是跟企业脱钩了,是不是保证地区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