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财税新闻> 正文
财税新闻

变“要钱”为“管钱”支农资金聚沙成塔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01-19     浏览次数:

  支农资金整合实施3年以来,促进了基层工作思路从“要钱”到“管钱”的转变;各试点县由原来的“跑项目、争资金”,转变到注重机制创新、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跟踪问效等管理工作上来。据初步统计,2006年-2008年各级财政累计整合各类财政性支农资金359亿元,引导金融资本、企业资金和农民投入等社会投入628亿元。

  记者从财政部农业司了解到,2007年8月,审计署曾专门向国务院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所取得的效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整合支农资金是现行体制下解决财政支农资金分散、投入小、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有益尝试。地方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均认为,在目前“三农”投入需求和供给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各级财力有限和机构职能难以调整的情况下,整合支农资金是新形势下创新支农工作方式、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大举措。基层同志也普遍反映,通过资金整合,使资金从“撒胡椒面”变为一个“漏斗”向下,激活了一池“春水”,让许多过去基层想干、要干而没有能力办成的事变成了现实。

  支农资金整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现了“要我整合”向“我要整合”的转变,由上级引导整合向自我主动整合转变。目前,试点县的规模不断扩大,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试点县真切地尝到了整合的甜头,如山西省财政支持的整合试点县由2006年的11个县市扩大到2008年的35个,增加了2.18倍;整合资金由2006年的13.4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5.93亿元,增加了3.14倍。

  通过整合,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促进了各类支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到“聚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支农资金分散使用、零打碎敲、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也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激活和带动了全社会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支农投入新格局。如贵州省凤冈县2007年-2008年通过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投入的800万元,紧紧围绕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金11224万元,塑造了“一个800万撬动14个800万”的乘数效应。

  支农资金的整合推动了支农资金运行机制的创新。一是建立了切块下达资金、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的管理机制。在中央财政的示范带动下,大多数省财政部门都将支农资金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二是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在中央财政实行绩效考评的同时,各地均建立了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三是创新项目选择及监督机制。如四川省仪陇县在整合资金试点村的选定上,实行“竞争立项”,建立了村党支部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权、村委会执行权、农民群众监督权“四权”统一的监管模式。在支农项目的立项上,不再由职能部门单独决定,而是由财政部门与各涉农部门集体会商、联合选定;在资金监管中,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力量,加强支农项目及资金的监督检查。

  整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云南省2006年-2008年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4亿元,完成了全省2.7万个贫困村的整合推进任务,村内道路、人畜饮水、住房条件、卫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主导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江西省丰城市通过整合各类资金近9亿元,大力发展富硒有机大米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出了“中国生态硒谷”的品牌。三是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加。河北省巨鹿县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从整合前的2250元增加到3795元,增幅达68.7%。四是农业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山东省临朐县通过整合资金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转化和推广,新技术和良种良法率达到95%和98%以上,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0%。五是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江西省滨海县通过整合资金共对15.3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促进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财政金融支农杠杆显威力
下一篇:农机购置补贴惠及三百万农户 有力推进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