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伦敦史无前例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时建在海德公园内的展馆“水晶宫”,凭借其超前于时代的独特创意,征服了600万参观者。
159年来,“创意”始终是世博会的“关键词”。从新科技、新产品,到新理念、新潮流,在世博会,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命题,往往都需要用崭新的“创意”,给出智慧的作答,托起人类社会更好的明天。
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同样是全世界精彩创意的聚集地,让观者深觉震撼,为智者启示未来。
世博园里的中国馆被誉为东方之冠,也是世博园里的“热门之冠”,除了整体建筑让人过目不忘,形成一座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前卫建筑之外,最吸引人的创意是“活”的《清明上河图》。
昼夜隐现、熙来攘往,12世纪中国绚丽城市画卷生动演绎出来。一幅长约130米、高6.5米的多媒体画卷:在这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变成了一座鲜活的街市,深深打动每位参观者的心。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认为,用高科技、多媒体的《清明上河图》来展示和弘扬中国博大、高远的城市文化,才是这个创意的真正亮点。
吴良镛指出,作为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就是要弘扬中国城市文化。中国城市文化并没有在当今世界得到普遍承认。而《清明上河图》非常写实、准确地表达了12世纪中国城市的丰富多彩和它绚丽的城市面貌。
西方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路易斯·芒福特就曾在巨著《城市发展史》中高度评价《清明上河图》说,“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这是充满生气的城市”。
中国馆的创意背后,则是上千年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智慧,高科技仅仅是点睛之笔,创意来源于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嬗变,绝非无源之水。
创意,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上海世博会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赛场”。上海世博会能否借全球创意来推动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
“希望2010年世博会,像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也会在一个国际平台上为创新思想的产生做出重大贡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市长卡迪尔如此寄语上海世博会。
随着世博会的举办,世界各国的创意在让国人大开眼界同时,也给中国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借鉴、学习、交流与反思不足的最好机遇。
学者指出,创意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高创新性,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文化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经济全球化为平台的新知识经济形态,推崇创新和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和创造对经济的支持推动。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借着世博会的契机,人们期待着,“中国创意”的闪亮名片在不久的将来光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