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监督,成为系统内的“流行语”
在全国财政监督系统,从上到下,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在记者看来又几乎可称作系统内的“流行语”,叫做:大监督。
监督就是监督,何以在监督前面要加一个“大”,并且被系统内广为认同呢?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因是,近几年财政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要变化。
记者到全国各地采访,经常能够听到地方财政厅局负责人对财政资金在规范安全有效方面的担忧,由此进一步引发对财政监督的高度重视。虽然全国各地真正行动起来早晚不一,但在机构建设,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的力度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有关领导和记者谈到全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时,都颇为欣慰地说,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动起来了,有些地方动作之大、创新之多超乎想象。
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财政部党组的“两基”建设部署,全国财政监督系统更是在监督检查制度细化方面成绩斐然,在系统内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或者创新模式:江苏的财政大监督模式、甘肃的“一把手工程”、河北的“三局分立”、河南的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建设乃至该省焦作市的“四权分离”改革……
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典型也好,模式也好,其改革的目标均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向,或者说在共同呼应一个鲜明的主题——建立财政大监督体系。
作为全国财政监督的最高指导部门,财政部监督检查局近几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财政大监督的实践。仔细翻阅这些年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出台的文件,大监督的概念经常出现在文件的字里行间,作为呼应,地方的相关文件也同样开始大量使用大监督的概念。
财政大监督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就是要实现财政部党组提出的“建立健全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财政运行机制”。
“大监督是在几年前提出的一个理念和设想,但没想到地方推得这么快,成绩这么显著,社会影响这么大。”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耿虹对记者表示。
大监督,渗透在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
加强财政监督很重要,但关键是怎么监督。
这些年,随着国家投向民生的资金越来越多,如何用好管好财政资金越来越成为财政管理者的当务之急,从某种程度上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以及本届部党组提出的“两基”建设其实就是从基层和基础这两个关键环节入手,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如果说科学化精细化是对财政管理提出的一个整体要求,“两基”建设则是具体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那么,监督检查系统如何在落实“两基”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呢?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建立财政大监督机制:即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机制,财政监督必须贯穿于财政资金运行和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打下扎实的基础。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里,财政监督似乎只是财政监督部门一家的事情,而在实际工作中,每天都在下拨大笔的财政资金,单靠财政监督部门去检查,或者靠运动式的集中检查,显然不能保证长久和长效。必须考虑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财政资金每时每刻,每个环节都处于财政监督当中,而建立财政大监督机制,恰恰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工作。财政部门作为资金管理部门,除了监督检查这样的职能部门具有监督的义务外,财政资金分配环节的每一个部门和个人也都应该承担监督的义务。
不少地方的成功实践经验,正是在财政管理的诸多环节引入了监督的职能,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很多地方还在干部考核中,加入了监督考核的内容。
大监督,在各地风生水起
从各地财政大监督的探索和实践的内容来看,处处渗透着加强财政基础管理的深刻内涵,仔细琢磨,颇有启迪的意义。
江苏,作为中国东部发达省份之一,在财政监督上率先于2006年开始尝试建立起“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这样一种财政大监督的模式,于2009年开始基本成型。
江苏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原局长王卫星这样描述建立这一体制的过程:首先建立了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位一体”的内部监督体系。其次,建立了财政收入政策制定、执行、管理的收入监督体系。再其次是建立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出监督体系。最后是建立了会计信息行业管理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这其中的关键,是财政监督机构要发挥牵头作用,扮演好财政监督“总导演”的角色,在财政监督制度设计、组织协调等方面积极作为,并对其他业务管理机构财政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再监督。
“随着财政收支盘子的日益增大,财政风险随之加大,财政管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愈显重要。但监督工作面广量大,专职监督人员又相对不足。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思路,建立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的一席话,道出了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的初衷。
甘肃省财政厅在全国首创的“一把手”工程,则独辟蹊径,为财政大监督机制的建设添了一块“好砖”:2008年年底,甘肃省财政厅党组提出实施财政监督“一把手”工程,由厅长周多明直接分管财政监督工作,坚持一手抓预算收支,一手抓监督检查,着力提高财政专职监督机构的权威性,解决财政业务部门重拨款轻监督的问题,促进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融合,强力推动财政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一把手”工程理顺了财政监督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目前,全省14个市州及86个县区,已全面实施财政监督“一把手”工程,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强化财政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财政监督能力大大提高。
在机构建设方面,河南做出了大动作。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厅将财政监督处更名为财政监督检查局,局长高配为副厅级,下设3个职能处室,核定行政编制20人,比改革前增加10人,同时向18个省辖市派出6个正处级监督检查办事处,新增全供事业编制60人。财政厅党组还着力为财政监督事业创新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
河北省财政厅则从机构设置上向前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为了突出监督的力度,在厅内实行“三局分立”:继1999年成立财政监督检查局之后,又于2010年先后成立了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河北省财政厅国库支付管理局。这3个局都分别由省财政厅1名副厅长兼任局长。
在监督方式、方法的创新上,河北省也做了大胆尝试。河北省财政厅财政监督局副局长张振川介绍说,2005年,河北省财政厅就向省教育厅、林业局、交通厅、国土资源厅等4个部门派了两个财政监察组。这4个部门都属于资金量比较大(占整个省级部门资金量的50%左右)、专项资金比较多、社会关注比较高的部门。两个财政监察组为正处级单位,驻在部门,对部门进行旁站式监督。5年来,两个监察组前后深入到82个预算单位和110多个县级单位跟踪检查各类资金的执行情况,涉及资金600亿元,发现并纠正违规使用资金4.27亿元,有效遏制了违规使用财政资金问题的发生。
据悉,为扩大监督成效,经省编办批复,下一步,河北省财政厅将财政监察组由2个增至5个,人员由6人增至21人,对管理财政资金量在2亿元以上的省直预算单位实施派驻监督。
为了推广这种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财政监督模式,河北省财政厅还向11个设区的市财政部门实施了派驻监督,实现省对设区市派驻监督工作全覆盖。据悉,全国采取这种派驻监督方式的还有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省。
大监督,正向我们走来
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实现财政“大监督”,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地方财政系统在积极探索、践行“大监督”机制的同时,都在因地制宜,开发各种信息化系统,以便为财政“大监督”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非常关心信息化建设在财政监督中的作用,他曾经感慨道,什么时候轻点鼠标,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流向能够一目了然就好了。今年,河北省财政厅自主研发的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基本解决了网上即时监督的问题。河北财政厅将这套系统概括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化监督体系。据记者了解,在全国财政系统,不少地方都在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信息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就连地广人稀的雪域高原西藏也开发出了随时可以监控财政资金走向的大平台系统,西藏财政厅厅长艾俊涛表示,他不出办公室,就能够了解西藏财政资金的基本走向。
广州的“天眼”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广州市财政局开发并于去年上半年开始上线运行了“财政监督业务管理系统”(被业内人士称为“天眼”)。真正实现了对财政资金运行以及财政管理全过程的参与和监控,进一步促进了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的规范。
关于大监督,我们总能听到与之有关的各类新闻。最近有两则消息令人耳目一新。一是为了加强对中央预算基层单位的监管力度,财政部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吉林、上海、青岛、海南、四川、陕西等6省市开展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试点工作,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确保财政政策执行到位,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二是最近财政部纪检组长刘建华和副部长张少春传达了关于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执行中央重大政策部署的长效机制,其中大监督被放到了重要位置。
越来越多的信息似乎在不断传递着这样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央越来越多强农惠民政策资金的下达,随着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额度越来越大,加强财政监督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伴随着财政“两基”建设的不断深入,大监督,正向我们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