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财税新闻> 正文
财税新闻

以财政管理创新保运转促发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12-27     浏览次数:

  2010年是“十一五”收尾之年,在这一年里,积极财政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推手,年初至今20%以上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则成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显示出了放大财政宏观调控效应、落实民生支出政策、确保整体改革有序推进的巨大作用。

  2010年,各级财政积极探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出体现有三点:

  一是建章立制。制度是管理活动的依据,制度建设的完整性和创新性决定管理的可行性和前瞻性。2010年财政管理不仅规章制度出台空前密集,而且紧扣财政政策实施和财政改革深化的制度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中央预算单位2011年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就是要把细化预算执行管理和支付管理外部化的管理模式“一竿子打到底”,在制度层面设置基层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违规“防水墙”,为解决预算执行慢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各级财政联动。构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体系必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如果仅是中央层面细化管理,地方没有跟进,那么,逐年递增、目前规模数万亿的转移支付资金就不可能用好、管好,同时地方本级支出也会脱离国家意志。2010年财政管理创新的亮点之一就是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在狠抓财政管理。其中,中央财政侧重理念创新和制定基础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则侧重各项支出管理制度的细化和落实中央各项措施。比如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中央层面确定指导意见后,各地纷纷跟进,依据各自情况和本级政府职责,主动探索创新。

  三是提高财政管理民主化水平。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如何管理这些资金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反过来,社会公众也在强烈要求参与财政资金管理。2010年中央财政大幅度提高财政透明度,不仅公开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债务收支表,而且公布了半数以上中央部门的部门预算。这是我国财政民主化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一些重大投入决策也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比如新医改方案中财政投入的设想,事先向公众征求意见;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和改革方案,也在努力听取公众意见,大部分重大财政收支决策都不再是事后告知,而是事前征求、吸收公众意见。

  必须指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向纵深推进,绝不仅是提高了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这是财政在政府中的地位和职能所决定的。比如预算公开,其重要意义是让纳税人知道公共资金是否用在了民生、社会安全运转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大消除了纳税人对财政的误解,同时,也为公众有序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切实形成了公众督促政府办实事、办大事的压力。再比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际上为迅速、扎实、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保民生和保增长政策创造了基础条件。要看到,政策再好、措施再得力、资金不到位就是一句空话。2010年预算执行管理的优化,使保增长的专项资金及时落地,从而拉动了消费和投资,也使保民生的资金真正落到了相关群体手中。

  回望2010年财政工作,至少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财力增长客观要求探索财政管理创新。2000年以后,我国财政收入步入高增长时期,2010年公共预算收入可能达到8万亿元,各类预算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财力扩张加大了管理难度,要求我们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运用新的管理工具、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资金使用,从而使收入增长与支出需求急剧增长合理对接。二是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拓展,以建立服务型政府目标为导向,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这种背景下,财政管理不科学、不民主,根本行不通,不严把资金使用关,无法说服公众;不建立全新的财政管理规章制度,无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西方国家推行绩效预算,也是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所以我们必须从加快政府管理改革的角度认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意义和成效,进而不断推动财政管理创新。

上一篇:电企高层称发改委管不住煤价 煤电博弈陷入胶着
下一篇:新农保解养老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