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培养人才,基础在教育。
截至目前,全国近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3和20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校长不为学校经费担忧,教师不为工资担忧,不少地方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短短几年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巨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功不可没。如今,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纲要》的精神,新机制的各项政策均得到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新起点。
1.3亿中小学生免费义务教育
记者1月中旬来到陕西省太白县时适逢大雪,白天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但深山中的嘴头镇中学教室里依旧温暖如春。
“在以前的学校冬天只能生炉子,现在教室和宿舍有暖气,学校还有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比家里还要好,我很喜欢住校。”三(5)班学生杨雪峰兴奋地说。
两年前转学至此的杨雪峰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好政策时,每年冬天手都生冻疮,肿得跟小馒头似的,脚和耳朵也会出现一块块红疮。一遇热就发痒,手都被抓的流血。如今,冻疮好了。上学不用缴学费,贫困生住校一天还补助3块钱,这学期又增加了1块钱。“在学校里伙食很好,早饭有鸡蛋牛奶,每周要吃两顿肉;还可以上物理、化学试验课,上电脑课也能保证一人一台机器。”
杨雪峰的家长说:“以前,农忙时顾不上做饭,孩子经常吃剩饭或者方便面;现在孩子住校,学校饭菜品种多,而且价格便宜,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住校我们很放心。”
这样的学校生活条件,对地处秦岭腹地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太白县的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是超乎想象的惊喜。
就连从教32年的该校教师刘别劳,说起今天的变化,也很感叹。刘老师1979年中师毕业分配到一所乡中学任教。当时学校还没有通电,教学仪器设备只有三角板和圆规。尤其让他刻骨铭心的是,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有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
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春季开学时,作为班主任的他发现班里一下子空出了几个座位,多方打听,有几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要辍学。刘老师翻山越岭赶到这几个学生家,苦苦劝说却是无功而返。一位孩子的家长说:“我也明白知识重要,但是家里几个孩子,真的上不起学,只能让他哥哥上啊!”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这一尴尬已成为历史。不光学杂费全免,国家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还可以得到生活补助。“我们这儿再也没有学生因为家里穷而辍学了。”刘老师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2008年,太白县将原有67所中小学调整为13所,撤并所有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一个乡镇只办一所高标准、高水平的中心小学,乡镇学校按统一标准全部建成寄宿制。太白县2010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县”称号。
太白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贾党全说,这种巨变是借改革政策东风,县委政府决心创新举措,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着力于解决“人人上好学”的问题。这个“东风”就是遍及全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据陕西省教育厅统计,2006-2010年,全省共投入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和贫困生生活补助101.5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7.03亿元。到2010年,陕西农村中小学平均每个学生家庭年减负585元,贫困家庭年减负1210元。
粗略估算,新机制实施后,仅2006-2010年国家安排的改革资金,就相当于为全国农民减少支出2300多亿元,平均每个小学生家庭年减负250元、初中生家庭年减负390元。
“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里程碑式的改革政策,将被载入共和国发展史册。
校长不再为经费发愁
说起曾主导农村教育事业的那句口号——“人民教育人民办”,安徽省青阳县新河初级中学校长李富荣至今仍耿耿于怀。
过去,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投一点、群众筹一点、学校挤一点、学生收一点”,东挪西凑、入不敷出。
“一旦有上面检查,我们就提心吊胆,因为有些费用向学生收,明显是违规行为;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得不收费,否则学校就没法正常运转,而且经常是寅吃卯粮、负债累累。”李富荣说。
他还告诉记者,现在,新机制让教育由“吃杂粮”变成“吃公粮”。“县财政按每年生均525元的标准为我校核定了公用经费,今年每生标准又增加了100元。这些公用经费分两次在每学期开学前拨到学校,主要用于保运转,包括教学设备更新、教师教育培训等,可以说,学校基本运转有了坚实保障。”
而且,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他介绍,2003年以前,学校只有一幢破烂的教学楼。这几年,利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镇党委、政府也配套了一部分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电教室、办公楼和新教学楼。2008年又投资90多万元建起了839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
校长不为经费愁,才能安心办教育。安徽省合肥市29中副校长崔玉刚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学校,而且每年有70多万元的公用经费。学校经费有保障了,我们不用东奔西跑地去筹钱了,而是沉下心来办好特色教育。”
合肥市29中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弟为特色的学校,并已实现农民工子女与本地生同等待遇、同等收费、混合编班、就近入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去年,该校创纪录地有99名毕业生考入省示范高中。特色教育以出色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007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此纳入全省的十二项民生工程。2007-2010年,全省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185亿元。
众多校园“旧貌换新颜”,当然也得益于新机制——全国中西部地区每年用于校舍维修改造的专项资金约100亿元,农村中小学彻底告别危房已指日可待。
千秋功业,神州巨变。发生在太白县、青阳县的这些喜人变化,与全国各地农村中小学校的“脱胎换骨”一起,汇成了农村教育大发展的滚滚洪流。
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刘别劳老师,对太白县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刚工作时,他的月工资只有38元,还时有拖欠;如今涨到了3500元,而且定期打到卡里。“我对收入很满意,也很知足。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可以专心教书了。”
说起现在教师的待遇,刘老师感叹“赶上了好时代。”他告诉记者,以前,因为挣钱少、工作苦,在乡村工作的年轻教师很难找到对象,很多教师家属都是农村户口。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县教育局通报,一年就走了10多名农村教师,教师流失严重。“连我也动摇再三,要不要留在教育系统工作。”
“如今,每年都要招录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而且竞争激烈。太白县还在全区高薪聘请优秀校长和教师。有了财政保障,我们安心乐教,没有理由不钻研教学。”刘别劳说。
由想调离到竞争加入,众多教师亲身经历了这个变化。教师待遇巨变,当然也离不开新机制。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更有力地保障。
“我县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以总结为四个‘满意’:即校长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青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益平说。
专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影响了“两基”成果的巩固,不利于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应由哪级政府买单,各级财政买多少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这次分担机制明确提出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划分具体清晰。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捆绑机制,“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这一创新内容已被写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已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
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不含教师工资增长因素,2006-2010年,全国财政已累计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45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500亿元、地方财政2093亿元(2010年为预算数)。全国每年约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制度创新 保资金落实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积极会同教育部及时构建起加强经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了有关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支付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等10多项管理制度。
——建立中央对地方专款的国库特设专户试点制度,对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实行动态监控,确保资金拨付到位。
——全面推行中小学预算制度,将学校各项收支统一编入预算。
——建立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各地资金落实和政策实施情况,对相关信息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
这些规章制度,编织成一张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安全网”。
“我们的办公经费有严格规定,想拿吃喝发票冲账,门儿都没有;学校改造工程资金都是按进度从国库直接付给建筑队,谁也别想截留、挪用。”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中心小学校长孙让梨告诉记者。
他说,县里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特设专户,由专人、专户、专账管理,按季度以“直通车”的方式下拨各校。所有经费开支由县乡两级财政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项目由专人负责全程监管,资金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根据项目实际进度申报资金,经教育局审核后,财政局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建设单位。
“2010年,我县享受‘一补’困难寄宿生达到5144人,享受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750元、中学每生每年1000元,各级资金下达我县共计500.12万元。我们按照规定,由学校和学生户籍所在村组按照规定程序认定,公示无异议后报教育局审定,县财政专户将补助资金直接划拨给学校,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发给学生。”眉县教育局副局长梁明生说。
张益平告诉记者,青阳县农村中小学每年都严格按要求编制预算,经过财政局“两上两下”的严格审核、批复下达后,再按预算、按进度将各项经费直接拨付到各中小学。并明文规定,公用经费不准用于偿还债务,不准用于发放工资及教职工福利。县财政联合教育、物价、审计、监察部门不定期对此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地使用。
为防止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使用不规范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安徽省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重点监管县制度。对执行政策不到位的县(区)实施重点监管,监管内容涵盖学籍管理、经费使用、资金落实、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专项资金安排和教育考核评比对其进行惩戒。
此外,结合农村综合改革,中央及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措施,积极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历史欠债问题,为保障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完善机制 促教育均衡发展
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针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学生数核定公用经费出现运转困难的问题,财政部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另一方面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这样做,一是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能够解决规模较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运转困难问题;三是有利于引导地方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避免大规模盲目撤并学校,增加学生就学成本。”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针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财政也在根据实际,采取措施,创新政策,提高保障水平。比如,2010年在当年已下拨635.2亿元基础上,年末又新增安排105.2亿元,明确此次拨付资金重点用于保障农村小学教学点和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弥补因煤价上涨等原因导致学校冬季取暖经费的缺口等;同时,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了1元,中西部地区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达到750元、初中1000元。当年,中央财政负担部分已率先到位。
在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不少地方还因地制宜地推出一些“自选动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太白县启动了“蛋奶工程”,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寄宿生每人每天免费提供一袋牛奶、一个鸡蛋;为全县中小学寄宿生补助交通费(对距离学校5公里以外的寄宿生每月报销4次交通费);2010年,县财政再次投入57万元免除高中、职中学费。
以省为单位的创新也在大面积展开。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陆续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营养餐工程”、“蛋奶工程”,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10年,安徽省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了7000个留守儿童之家和400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覆盖全省近100万的留守学生和数十万家庭,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关爱有着落,健康快乐成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安徽省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全面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保证了财政教育支出安全、高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项项改革力度空前,一个个创新前所未有,财政资金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创新没有止境。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央财政将继续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2月份CPI有望继续回落
下一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逼近汇改以来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