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重建速度与质量方面均创造了世界奇迹。最近,我们注意到,连最挑剔的一些国外媒体也对灾后重建发出赞叹。
是什么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毫无疑问,这和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分不开,也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当然,更和我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分不开,正如大家经常所说的那样,这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以上这些回答,都不错,然而,站在国家财政管理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奇迹的创造,也与这些年财政不断推出的系列改革分不开,与不断提升的财政管理水平分不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灾后重建也是对我国财政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和展示。
灾区恢复重建,说到底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保障,具体地说,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除了18个援建省市援建资金770多亿元,香港、澳门特区援助资金约130亿元人民币,特殊党费80亿元,国外优惠紧急贷款约80亿元,社会捐赠资金201亿元外,中央财政不仅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拨出一笔又一笔应急资金,而且在整个灾后重建过程中,还专门安排了2203.43亿元的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64.5亿元的过渡期财力补助,代发地方政府债券360亿元,应该说,强大的国家财政为四川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中央之所以能够拿出这样的财力,我们不能不说,这与我国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以来逐渐好转的财政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国情复杂,地区差距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正常年景,相对落后地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以逐步缩短差距,而在特殊时期,特别是在遇到类似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时候,中央财政需要掌握一定的财力,以此履行国家意志,确保宏观调控能力,这对于维护稳定,确保民生与国家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灾后恢复重建,可以说是对灾区各级财政管理水平的一次重要考验。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项目多,资金量大,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然而,纵观三年取得的成效,应该说,财政系统经受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四川财政厅有关负责人所说的那样,在恢复重建过程中,财政没有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而影响工程进展,也没有因为财政管理不到位而让财政资金被挪用浪费。
财政资金管理的到位,是与长期以来财政推出的以支出为重点的系列改革和制度建设分不开的。从1998年开始,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财政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重要改革,此后,投资评审、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特别是近几年,在各项财政改革的基础上,财政部党组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更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将财政管理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这一整套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的财政管理体系的确立,各种财政管理手段的综合使用,确保了恢复重建资金的规范、安全、有效。最终,灾区各级财政部门不仅向灾区人民,也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