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财税新闻> 正文
财税新闻

粮食生产“九连增” 农民收入“九连快”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12-03     浏览次数:

  2003年至今,我国耕地减少1亿亩、农业人口减少1亿人,但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下,全国粮食累计增产3000多亿斤,实现了历史上第二个“九连增”,同时取得了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这是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上介绍的。

  黄守宏表示,10年来,中央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促进“三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03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累计突破6万亿元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一。随着国家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逐步形成完善,财政支农工作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一是粮食和农产品实现超常规增长。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367亿斤。继建国初期首次实现“九连增”之后,2004年至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次连续九年增长。不同的是,在第一个“九连增”期间,全国累计增产粮食1000亿斤;第二个“九连增”期间,在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环境、资源要素约束进一步硬化的情况下,依靠政策、资金和科技投入,全国累计增产粮食3000多亿斤,各类农副产品也实现了全面增产。

  二是农民增收创造历史记录。10年来,中央财政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连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年均增长13%(未剔除价格因素)。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实现“七连增”、“八连快”的基础上,分别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9年的3.33∶1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3.23∶1和2011年的3.13∶1。

  三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0年来,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投入,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局面。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大幅度增加规模,着力解决农田灌排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特别是2009年以来,通过“集中投入、连片改造、整县推进”的方式,累计安排资金333亿元,已建和在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1650个,基本覆盖了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为支持重点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30亿元,采取“资金、责任、目标、任务”四到省,启动了2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治理。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规划并相继实施了5058座中型水库、6516座重点小(I)型水库和4.1万座小(I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为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安排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持耕地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解决重大灾毁土地整理复垦等问题。为支持大型灌区配套改造,2003—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10亿元,用于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和479个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

  与此同时,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支持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从2002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0亿元,9年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29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49亿元。

  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大力支持粮食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各级财政在农业基础科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技能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我国农业“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与保障能力逐步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一篇:保障房建设部分指标提前完成
下一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月内出台 专家称工薪收入不应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