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引起广泛关注。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5.38%;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18.70%。全国人口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近期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全面查清我国人口状况,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七普”反映的人口结构变化对税收有哪些方面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查阅了诸多相关文献资料,并采访了有关专家。
——对纳税人结构的影响。“七普”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的93962万人相比减少45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至63.35%。从长期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占比仍将继续下降。与此同时,“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处于低生育水平,2020年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而人口学界认为要达到2.1才能维持下一代人口与上一代人口的更替水平。
众所周知,劳动年龄人口既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下降,而生育率又处于较低水平,长期看将影响劳动力资源、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的衔接更替和可持续性,进而对纳税人规模和结构等产生影响。
面对这种新的人口形势,业界专家认为,财税部门有必要从人口生育、人口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就业等全链条角度加强系统性分析研究,找准税收作用的“支点”,激发更多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为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注入“税收动能”。
——对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影响。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但劳动力素质却快速提升。“七普”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从依托“人口红利”向依托“人才红利”转变。纳税人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也让未来更多以新理念、新技术为基础的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有了更加良好的前提条件。
——对社会“税感”影响。税感是人们对于税收的一种直观感觉。有学者研究发现,年轻人与老年人对税收的敏感程度不同,年轻人更易对税收产生反应。而年轻纳税人的税感,又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传递。加之社交媒体日益蓬勃,未来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税收的看法。基于此,税收立法机关和财税部门,就需要在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中,更及时、更密切地关注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税收意见,也需要储备一些更具前瞻性的举措,加强与年轻纳税人的沟通,让纳税人的税感更良好,税收意见更富有理性和建设性。
——对财政支付能力的确定性的影响。根据“七普”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龚锋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导致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和融资负担加重,但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通过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有助于加大老年人对财政的贡献度,提升老龄化社会的财政可持续性。诚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想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关系,需要建立精准的模型进行跟踪研究,进而通过税收政策的持续调整,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特别是要促进养老、健康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强老年人消费意愿,将财政支付能力维持在比较合理的区间。
税收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很多因素都会对税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口恰恰就是影响税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对于税收收入构成、税收职能作用发挥等,将产生重要影响。“七普”数据的发布,为未来与人口有关的一系列税收储备政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财税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基于这些基础数据,形成更多更新的税收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守信激励 失信惩戒——纳税信用管理助力企业“增信减负”
下一篇:查处企业37.83万户!四部门严厉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