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信息> 正文
行业信息

区域经济形成“四大板块”格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8-12-24     浏览次数: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同时,这些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有所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正迈上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

  区域经济发展分三阶段

  问: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张军扩: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为扶持内陆地区的均衡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这一时期,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政府增加了对内陆地区的投资比重。第二阶段是支持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时期(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此外,在税收、投资、外汇、金融等方面给予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三阶段是促进协调发展时期(1999年—现在)。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5年又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上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逐步形成了“四大板块”的区域战略、政策和发展格局。

  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地区发展差距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张军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根据各省区市人均GDP所计算的地区发展差距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中国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1990年到1995年,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95年到2004年,中国地区差距趋稳,升幅放缓。2004年地区差距基尼系数达到0.350,为30年来最高点。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趋势发生变化。2004年到2007年,按基尼系数计算的中国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基尼系数下降了0.005。

  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原因是什么?

  张军扩:这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并带动了当地经济。二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政策,鼓励投资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快。不过目前仍无法判断这是趋势性的拐点,还是临时性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快、阶段性强,对各地区发展的影响会产生波动;加之一些地区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面临增长减速的挑战;再者,东部地区正处于转型时期,增速有所下降,但转型完成后,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仍会显现优势。但可以肯定的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呈现出了良好势头,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已初显成效。

  区域政策理念发生转变

  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政策理念发生了哪些转变?

  张军扩:主要有4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追求各地经济总量的平衡转向追求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平衡。二是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三是从注重依靠各自发展实现平衡转向同时依靠发展与扶持实现平衡。四是从注重做大分子转向同时注重减少分母。另外,在区域发展理念上,已从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在区域指向上,从行政区向功能区转变,重点发展区域已从开发区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变。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和考核上,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最近,我国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同样值得关注,例如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区域发展平衡的理念。

  记者:这些政策和理念的变化,带来了区域发展的哪些新趋势?

  张军扩:这些新趋势表现在区域增长重心向北偏西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逐渐加快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虽然不同区域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并且各个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区域合作步伐逐步加快。

  构建四类主体功能区

  问:现行的区域政策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张军扩:如今,一些地区的产业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超过了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环境问题。人口流动和转移不畅,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条件和实力不尽相同,公共服务差距大,单靠各地自身发展又难以消除之间差距。而区域差距若不能缩小则将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现行政策对于抑制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与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现行政策在促进各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也显得不够有力。这就要求我们以理念、技术、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实现经济增长、节能降耗减排、社会和谐等目标。

  问:下一步,我国区域政策调整会有哪些主要举措?

  张军扩: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明确“四大板块”的各自重点,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此外,还要着重从两方面完善和加强。

  一是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为了保障各地居民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实现各地区生活条件的基本一致。今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应代替人均GDP的均衡。同时,要将“人均财力”的均衡化作为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标。

  二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我国正在构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对于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发展的区域,应从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扩大投资向中西部倾斜

  记者:最近国家出台4万亿元投资方案提振经济,对于中国区域经济而言有何意义?相比10年前拉动内需的政策有哪些不同?

  张军扩:这笔资金对于中国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与10年前比较,此次措施力度更大,投资的产业结构更加全面。上次主要是在基础设施等方面。这次还包括了经济适用房、旧棚户区改造、农村农业、交通、生态、社会、教育、医疗、企业自主创新等领域。从区域角度来讲,这一次10项政策里有6项有明显的区域指向性——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较上一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范围更广。

  经过近10年发展,上一轮的投资对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完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若干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发展区域或块状经济,比如,内蒙古连续6年工业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呼包银地区等都是发展迅速的地区。

  这一轮投资中,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将加大,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传统的国家支持的领域外,还将更多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以及通过支持农业及非农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上一篇:减负两千亿 稳岗数千万
下一篇:经济危机扩至中国重工业 国企利润连续四月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