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全部出台!这是继国务院去年11月推出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后,我国在保持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专家学者认为,这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是刺激经济的又一记重拳,表明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环环相扣,调控手段日臻娴熟,调控思路全面缜密。
从十项措施到十大规划,这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必将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
产业和全局的结合
“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如是评述。他说,继第一轮“4万亿元经济振兴方案”出台之后仅仅不到两个月时间,中央又推出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物流业10个产业振兴的更加细化的方案,是对扩大内需十条措施的进一步具体和丰富,这也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宏观调控的定调——“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核心是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要切实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实效性”。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去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高台跳水”,增速由上个月的增长17.5%逆转为下降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也是“高台跳水”,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下滑引发发电量下滑,11月发电量下降9.6%,创出历史最大月度降幅。在这种下滑形势下,产业振兴规划的制订十分及时和必要。
产业的问题,也是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用几个数字具体描述了十大产业的重要性:十大产业就业超过了1亿多人、涉及3亿农民生计;此外,GDP、金融领域、股市的上市公司有近六成在这十大产业中。所以,通过振兴规划,保持这十大产业的稳定,也能基本稳定财政、税收、就业、“三农”等问题;对这十大产业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振兴,焕发这些行业的活力,还能提升信心、稳定生产、稳定市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实体和虚拟的结合
此次金融危机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呈“涟漪”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又变成信用危机,后又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现在演化到实体经济的危机。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又会反过来影响虚拟经济……如此循环,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于我们不知现在处于哪个环节,未来还有哪些影响,危机会走向何方……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又高达40%以上,因此,在加强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我们必须振兴产业,提高实体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的实体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十大产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有的还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实体和虚拟的结合,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缓冲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保持中国制造的实力,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稳定和提升的结合
十大产业中外向型出口产业较多。在振兴规划中,调整钢铁、有色、轻工、纺织、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是统筹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保持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稳定。
但只有稳定是不够的,振兴规划还体现了提升的意图,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分析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不仅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增强后劲、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提升”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振兴规划中鼓励自主创新,强调以科技为支撑,技术升级、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来自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比如有色金属行业,将通过重组形成3至5个具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使铜、铝、锌骨干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目前的70%、55%和40%,提高到2011年的90%、70%和60%。
“抓住当前有利的时机,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使产业竞争力有一个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提升。这是规划编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所遵循的一条主线。”刘铁男总结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确保产业平稳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综合性行动方案,也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