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即“国16条”),飞涨的物价史无前例地享受了过去房价专有的调控“待遇”。随后,22—26日,国家发改委以5天9个通知的力度连打物价维稳“组合拳”。
而早在这一波调控风声乍起的11月12日,“敏感”的国内大宗商品终结了长达两个月的飙涨,开始巨幅下挫,而领跌的正是曾经领涨的棉花。与其他跟涨的农产品不同,疯狂的棉价以巨大的供需缺口为后盾,而这一次的暴跌究竟只是通胀调控下的昙花一现,抑或是彻底的大逆转?
一夜雪崩
“谁知这棉价‘嗖’一声到顶后就“吧嗒”砸了下来,连个平仓的机会都不给我。”挂断催缴期货保证金的电话,投资者张琪不免心痛。她告诉时代周报,自9月始,其做多棉花、PTA等品种,市场虽有调整,但涨势喜人,而这两周的跌幅让半年的好行情成了竹篮打水。
11月10日起,飙升两月的棉花期价开始另一种“疯狂”。短短13个交易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近期合约价格迅速滑落,11月25日,郑棉CF105合约以25270元收盘,较10日的32350元回调21.9%。
盯期货,做现货。11月11日,行业风向标、全球最大棉纺企业山东魏桥参考美棉、郑棉以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价格,将三级皮棉收购价下调200元,至3.13万元/吨。随后,魏棉四度调价,降幅多则1000元/吨,少则500元/吨。一石激起千层浪。山东泰安、聊城、德州等地的棉纺企业纷纷向魏桥看齐,整体调低收购报价。“为了降低亏损风险,多数棉花收购加工厂以魏桥的皮棉价为现货基准,由此推算出籽棉的收购价。”山东德州的一位棉商说。
他告诉记者,此后,市场如漏了底般一路狂泻,10号批发给江浙客户的棉花尚有每吨3.1万元,18号给魏棉的三级皮棉最多只有2.83万元/吨。而到11月26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落至26681元/吨,较11日的最高点31320元/吨下探14.8%。
正如两个月前棉花领涨大宗商品,而今,棉价暴跌之后,至少23种国内期货巨幅下挫,PTA、锌等品种跌幅超过10%。顷刻间,期市哀鸿遍野。而现货市场上,聚酯、粘胶、纱线等纺织原材料亦跟风下跌。
从领涨到领跌,棉价的跌宕出乎意料。“这一个棉花年度(去年9月至今年8月),我国以及国际市场的棉花种植量均较上年度扩容,所以,根据最初的市场预期,今年的棉价或持平,或下跌,回落到一万四五的水平。”中棉集团的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
然而,8月底,新棉还未上市,籽棉价格就已远超往年,涨至每斤3.8元。更别于以往的是,9月10日,新棉上市后,籽棉价格并未逐渐回落,反而从每斤4.2元的高点继续攀高。与此同时,郑棉期价进入了快速拉升期,由9月1日17550元/吨的最低价上涨至11月10日的最高价33720元/吨,这一价格甚至超过2008年的最高点逾万元。
为平抑棉价,8月10日-10月22日,政府不断投放储备棉,累计100万吨。原本视放储为“杀手锏”的期货市场却反常地不为所动,中储棉每次放储的棉花,拍卖价竟越拍越高。
欣荣之时,“雪崩”不期而至。“下跌的第一天,我以为是正常的市场回调,当时,金属及化工品种还相继蹿红,创下新高,但等到11月12日郑棉期价跌破3万元/吨,我就知道大事不妙,要崩盘了。”张琪说。
调控点刹
棉价大逆转的背后是政府疾风骤雨般的行政调控。
“九十月暴涨,最主要的诱因是通胀预期以及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促使投资资金将大宗商品作为抵御通胀的资产配置,而受天气灾害影响的棉花本身存在供需缺口,在流动性的推波助澜下,此种失衡被一再放大。”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朱斌如是分析政府出手“纠偏”的背景。
11月,调控发力。“作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魏桥率先调价很可能是政府授意。”上述山东棉商告诉时代周报,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棉花宏观调控联席会议,彼时就传出打击游资炒作之声,而魏桥只是调控布局的一环。
“事实上,我们今年给投资者的操作建议就是自春节始买入棉花等农产品做长线,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时间段全部了结,后期则以波段性操作为主。”被道通期货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韩谊言中,此后,中央接连打出维稳物价的“组合拳”,棉价跌势凶猛。
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19日,央行继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再提0.5个百分点,回收市场的过剩流动性,抑制通胀走高;20日,“国16条”出台,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价格监督方面入手稳定物价,并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对此,国家发改委初步分析认为,此轮棉花等大宗商品期价快速下跌,首先是市场预期对“国16条”的反应;其次,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是重要因素之一;再次,由于前期市场的炒作资金获利回吐,快速撤离。
而资深期货人黄涛则并不认同此种传导途径。他告诉时代周报,与过去不同,今年棉价的涨与跌,中国才是扇动翅膀的蝴蝶。“就国内市场而言,棉花产量远不如预期,但国际市场并非如此,比如,我们最大的棉花出口国美国,它的棉花收割率和良好率都好于往年。而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预估,今年国际棉市的需求可谓相对平衡,略有短缺,不至于拉动棉价跌宕起伏。”
黄认为,国内棉价涨三分,一分供需,两分炒作,目前,抑制投机的调控措施一出,力度空前,国内棉花期价大幅下挫,带动美棉,进而拉动国际棉价下调。而多位受访期货人士亦表示,此轮调控是对之前非理性地做多市场的投机行为给予矫正,而值得观测的,是市场的反应。
“这一段时间,生意很不好做。棉价暴涨时,风险太大,我们不敢买,现在跌了,棉商又不卖了。”做轧棉生意的湖北人老代说。他告诉时代周报,点刹之后,国内棉花期货、现货市场疲态尽显,产业链从上至下观望气氛浓重,棉农惜售,棉商停购,纺织企业新增订单数量较少,皮棉成交十分清淡。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最好的方式是让棉价高位宽幅震荡,寻找上下游均能接受的价格中枢。而据预测,2.5万元/吨是各方都较接受的价位,因为,再续涨势必将招致进一步的政策调控,而跌幅太大则会伤及根本,挫伤棉农增加种植面积的积极性。
供需支撑
看着自己的利润从“奥迪”变为“奥拓”,炒家张琪不甘“清仓”。“我不认为现在就是这一波行情的终点。为何两个月来棉花比其他农产品价格涨得都凶?别的涨20%,它却涨50%,这多出来的30%就是供需缺口,就算调控降低了流动性,但减产和需求预期仍然存在。”张琪说。
事实上,一度价格暴涨的多种农产品的确存在涨价的基本面。以棉花为例,据上述中棉集团高管透露,由于经济复苏,订单增加以及通胀等因素,纺织企业目前可承受的棉价已从过去的每吨一万五六涨至两万二三。
与此同时,进入9月,新棉花收割伊始,山东、江苏、浙江等多地遭遇低温、暴雨及其他灾害天气,损失惨重的地区预计将有40%的棉花绝收。而据中储棉预测,这将直接导致今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较去年骤减5.5%。
“此外,虽然政府此前已做了几轮收储,但为了平衡价格,9月之前,收购的棉花已抛售出相当一部分。所以,市场预期,政府手里的可用资源亦不多。”黄涛说。
他告诉时代周报,此种情形与2003年的棉荒相似。那时,全球正从通货紧缩中复苏,此前,政府为了支持纺织企业,储备棉已大量抛售,这使得经济一起来,纺织企业订单骤增,棉花需求激增时,政府无力控制,并因此创下了史上最大的棉花短缺纪录。
当内地棉减产、储备棉吃紧时,我国的棉花进口预估值被不断调高,截至11月,已攀至326.6万吨,然而,国际棉价仍处高位,进口棉难以拉低国内棉价。而且,紧张的船期,使得大量外棉难以及时到货补充国内需求。
目前,我国11月的棉花库存值落至287.9万吨,衡量棉花安全水平的指标之一库存消费比亦创下历史新低28.11%,“供小于求”已无争议。
对此,中国第一纺织网分析师汪前进认为,前期棉价超预期上涨,将供需不平衡的因素严重放大,持续暴涨后,其本身已存在挤压泡沫的内在需求,在多重调控施压之下,棉价大幅回调,但考虑到本身供不应求的格局并未改变,超跌的可能性不大。而天富期货的赵国玉博士则进一步指出,此次回落后,棉花价格或许还会温和再涨。
但究竟能涨多少,多位受访期货人士认为“不好预测”,而具体的影响因素除宏观政策以及外棉补给情况外,新疆棉的出疆进度也是影响棉价涨跌的重要一环。自三四月份始,铁路系统已调整运力,抢运大量年初未出疆的新疆棉,目前已外运近40万吨,而据估算,今年出疆棉花总量可能达到250万吨。尽管这与业内推算的400万吨棉花短缺尚有差距,但对“棉花之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