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分析,今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只有800—900万KW,而目前共70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前4家,年产能总数就已达到1200万KW。这意味着,今年将有300万KW以上产能过剩。前不久下发的《国务院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风电首当其冲,无疑给持续升温的部分新能源行业当头“泼了冷水”。
正因为此,各方探讨风电未来发展方向的热情却更加高涨。
10月21日,在国际风能大会上,业内人士齐聚北京,为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风电行业超速发展
很多记者在国际风能大会上都看到,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华锐和金风的新产品研讨会过程中,会场内外都已经挤满人,有的参会者只能拥挤在会场门外听会。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连续3年风电装机容量翻番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474万千瓦。
而早在2004年风机产业就步入疯狂扩张,当时6家企业猛增至现在的70余家,数量增长10倍以上;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KW,迅速发展到2008年底的1200余万KW,7年间增长了25倍。2008年虽然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但风电依然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行业。
2009年1—8月份全国新增风电生产能力(正式投产)355.64万千瓦,与去年相比新增生产能力又出现大幅增长。
然而,七八十家企业争先恐后地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确实带来产能过剩现象。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8月底指出,目前我国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已经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
国家能源局也表示,“由市场通过竞争定价”的风电定价机制不会改变,国家财政不会给予风电高补贴。
“未来3—5年,风电市场肯定要迎来一次大的洗牌。”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快人快语,“风电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但对于东方电气而言,风电依旧是未来集团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介绍,从2008年开始,东方电气就开始对火电设备订单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主攻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转向国外市场。新增火电订单在订单总额的占比中首次低于50%,而核电和风电的新增订单则在大幅增加。
斯泽夫说,今后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将成为公司主营业务。
风电高端技术并不过剩
“几年以前,国际上很多国家预言中国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现在已经独立研发出来了。”
对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华锐风电董事长兼总裁韩俊良充满信心地对与会媒体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未来至少要占到国际风力发电设备30%以上的市场份额”。
对于风能设备制造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韩俊良认为,虽然目前号称有70家风电整机制造商,现在国内真正具有大规模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超过10家,产能一年达到3000台的只有3家,因此说过剩并不全面。尤其是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产能并不过剩,这些企业是中国风能发展的未来。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华锐风电在最近3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化3MW海上风电机组(轮毂高度90米、叶轮直径90米)是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采用三叶片、水平轴的结构形式以及先进的变桨变速双馈的发电技术。目前机组的稳定性、功率曲线和可利用率等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运行良好。目前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该公司新增装机量超过140万千瓦,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全球第七的风电设备企业。
针对此前有关国产风电机组的“不稳定”、“故障率高”等报道,对此,韩俊良表示,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不能成为企业的借口,企业应该把质量和技术放在第一位,最终让市场来检验。
韩俊良表示,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电成本预计也会下降20%—30%。
专家称有利于产业升级
与企业的担忧相反,多位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与积极开发风电并不矛盾,反而会加速产业升级。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政府确定风机产能过剩恰好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过剩有利于竞争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说,必须强调的是,目前国家所提出的抑制产能过剩,并不是指多晶硅、风电行业和产业产能过剩,而是工业设备与制造过剩。因为目前风电实际发电量,只占我国发电量的0.35%。因此从现实情况看,新的企业将要进入这个风电领域的审批难度会非常大。
施鹏飞说,大家都关注风电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产量上来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可以提高我们的质量,可以设计出针对中国具体的风电机组,不是照搬欧洲的标准。所以,企业不应单纯追求数量而要追求质量和品种,从这方面讲,谁能提供更高的质量,则反映出谁的可靠性更高;谁能设计出更好的机组适合当地的风况,则将来谁的竞争能力就强。
施鹏飞进一步阐述说,我们原来规划得是2020年才有3000瓦风电装机规模,但现在看来我们把原来目标提前10年实现了,问题和矛盾也及早暴露出来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技术上到各个方面都在集中精力考虑这个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我们就能开辟出一条新路,风电行业就能够更健康平稳地发展。
一位参会企业的部门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国家目前的抑制产能过剩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建设投产的企业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相反,为了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和产品升级,我们还会建设其他主机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这些并没有在国家抑制产能的范围内。”
巨头瞄准海外市场
广州证券的林穗林分析,国有大型龙头企业将受益此次产能遏制,金风、华锐、东气、上气仍稳居风电业赚钱榜前四,寡头垄断格局正在形成。未来整机市场竞争将在MW 级以上机组展开。随着 2010年市场供需平衡,行业不可避免地进行整合,届时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和有着强大集团背景的公司将会继续生存并壮大,而那些规模较小的风电厂商将大部分出局。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对重复建设的有效控制,有利于维护目前市场中优质公司的市场地位,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以及从国家产业政策中最大受益。
目前,风电产业早已进入全面竞争阶段,今后将更加激烈。随着风机的大型化,对载荷和控制的要求提高,研发和制造的难度都将急剧上升,缺乏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很难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最终必将被淘汰出局,寡头垄断的局面不可避免。限制风能设备产能过剩,将有利于规范风电行业竞争秩序,对纵向一体化程度高、可靠性和服务能力强的、有竞争优势的风电整机上市公司是长期利好。
施鹏飞表示,目前我国的风机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制造商下一步很可能要进行国际市场开发。“中国风机制造已经完成了本地化进程,今年是企业走向世界的一年,如何适应国外市场要求,国外质量标准也将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
韩俊良和金风科技总裁郭健同时透露,作为行业龙头,目前企业还没有并购计划,重点仍将放在提高稳定性等技术和海外发展计划上。
记者了解到,金风科技和湘电股份两家公司已经收购了欧洲风电公司,率先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金风科技董事长兼CEO武钢称,公司将加大海外拓展力度,逐步实现国际化转型。武钢此前表示,未来公司将在美国建设风场和销售风机设备,但重点仍将放在老本行风机设备制造上。湘电股份则通过收购荷兰公司,并与其共同开发5兆瓦风电机组,瞄准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
施鹏飞认为,中国风电企业对外展开并购,不能是单纯的收购、合并行为,而是要通过收购,吸收国外的技术,或者变成中国企业的一个研发中心,进而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