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今年以来也坐上了“过山车”。
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年初“破百”,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新高后,近期则是急转直下。
跌宕起伏的油价,已经成为挂在国内成品油定价决策者头上的一把剑--无论它何时掉下来,也不管它以何种方式掉下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伤害。
国际油价的回落,对此前业内一直传闻的国内油价上调是一种压力还是催化剂?关键时期,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文表示,将继续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适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择机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
众多的业内人士分析,这正代表了发改委的一种态度。
但是,这是否会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分析人士猜测,政府可能正在观望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以及国内对油价上调的承受压力。如果下半年国际油价继续低走,国内油价有可能不会变动;如果国际油价转跌为涨,政府就很有可能调高国内的成品油价格。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必等国际油价回落“相机而动”,关键是要尽快解决价格机制问题,把燃油税加到成品油价格组成内容上,让价格确实反映资源性产品的稀缺程度。
成品油价格改革,一直备受业内关注。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依然脱钩,国际与国内价格的巨大缺口造成了高油耗产品的大量出口。
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建龙表示,如此一来,这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开放战略。偏低的石油价格还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近期,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在内的11部委发文,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税,择机出台燃油税”。
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要解决能源价格问题并非易事。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我国的石油市场状况下,要进行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作为市场主要经营者的情况下,由价格市场化可能引发的其炼油企业获得暴利的问题;国外石油企业进入中国,存在国家能源主权遭到损失、能源安全面临威胁的问题;将石油的供应交给市场之后,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供应可能不稳定,经济发展面临威胁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国际油价的持续回落,是否会为国内呼声已久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带来新的良机?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明确表示,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要按照市场规律与国际接轨,现在正从控制价格体系逐渐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国内成品油价的定价机制将采取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办法。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目前看来还不可能完全理顺价格,但至少可以更进一步。一方面减少成品油价格倒挂造成的补贴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接轨奠定基础。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同样呼吁,应抓紧时机,进行油电价格机制改革。
她表示,就时机而言,没有绝对合适的时候,关键还是看经济是否能够承受。此外,中国目前还未出现像周边国家那样两位数的恶性通胀,因此,“应该把握时机对能源定价机制进行调整”。
当然,对于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业内人士也提醒,目前通胀压力仍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包括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内的价改,要慎之又慎。目前必须考虑百姓对物价的心理预期和可承受性,相关价格改革应谨慎选择可行的时机有序推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因为一方面一步到位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能源价格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合,实施起来会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