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曾经到各地调研,结果显示大批企业利润微薄,处于亏损边缘。5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赴多个省份调研纺织服装出口形势。此后,商会将调查报告上交商务部,建议适度调整对纺织业的贸易政策。今年6月到7月间,李克强、王岐山以及各个部委的高层,纷纷到沿海制造业进行实地调研。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举办了各种企业参与的讨论。政府高层频繁调研,被认为是对制造业出台扶植政策的信号。
从现在来看,密集调研确实有助于扶植政策快速出台。从昨日发布的通知来看,通知发布第二天就将执行该政策,这种速度并不多见。
“这个事情是‘特事特办’。”昨日,国家税务总局进出口司出口税收政策处工作人员表示,之前也有过这种快速实施的案例,但是确实不太多。
对于最近是否还会出台扶植政策,上述工作人员称,“目前没有。”但是他没有表示目前的确切所指时间。
自从2007年以来,中国先后三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以抑制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但是今年以来,受外需放缓,人民币升值及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国纺织行业陷入困境,要求恢复出口退税的呼声渐强。2006年9月,政府首度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取消大部分矿产品、煤炭、天然气的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退税从13%下调为11%。此后又有部分纺织品被调整。
企业 退税幅度低于预期
“调了是好事,但是有点少。我们一直以为是4个百分点呢。”昨日,从事服装贸易的宁波狮丹努集团副总经理徐建昌表示。他表示,最近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但是和同行们都认为可能会提高到15%。
他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以前企业的利润大概在9%到10%,但是自从去年接踵而来的各种困难,使得企业的利润大幅直接下滑至6%-7%。他表示,现在这个行业的问题大致都是这几种,比如人民币升值、进口关税被降低、劳动力和原料上涨,以及融资困难等。徐建昌认为,出口退税是最快也是最“实惠”的扶植政策。
当被问到在出口退税调整后,纺织品企业还希望什么扶植政策,徐建昌表示,国家出台政策也挺难的,现在人民币趋于稳定,企业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宁波市最大的外贸公司———中基外贸公司服装贸易部一负责人昨日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今年1-6月人民币升值已超过6.92%,而退税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可谓杯水车薪。
股市 利好已被提前透支
但是,昨日这一利好消息并没有对纺织板块产生作用。在数十家纺织服装类的上市公司中,仅有5家出现上涨。大杨创世上涨0.79%,鲁泰A上涨了1.02%,中国服装上涨了2.35%,伟星股份上涨了4.1%,江苏三友上涨了4.05%。
尽管昨日大盘环境不佳,但是整个纺织服装类的表现还属于跌幅前列。
据了解,早在今年6月份,市场就出现传言称,纺织类产品出口退税有望提高2个百分点,而服装类的产品有望提高4个百分点。高层屡屡调研也使得传言对市场产生影响。受此消息刺激,7月初化纤板块个股表现强劲平均上涨4.57%,华峰氨纶等5只个股涨停。
从整个板块走势来看,已经一扫今年3月以来震荡下降的走势,从7月初开始则有明显上涨。昨日以纺织品板块1966.04收盘,远高过今年6月20日创下1655.51点。
从上半年纺织品交易情况来看,调整出口退税可能会给整个行业新增最多88.88亿利润。
今年上半年,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99.6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17.2亿美元,两类相加则共形成816.8亿美元的交易。据徐建昌介绍,只有一般贸易才可进行出口退税,这大概占整个行业的80%左右。
那么如果按照上半年的交易情况来看,退税提高将有可能为行业产生13.0688亿美元的新增收益。按照当前6.8的汇率计算,将可能有88.88亿的新增利润。相比较而言,今年前五个月的纺织行业实现利润为419亿元。
■ 背景
内外交困压缩行业利润
昨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言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表示,提高出口退税并不能彻底改变纺织行业面临的多重困境。
国家发改委7月30日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中披露,上半年纺织行业出口低速增长。上半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幅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3650亿元,增长8.5%,回落7.5个百分点。
孙淮滨表示,当前纺织业最大的问题还是需求市场不景气的问题。由于人民币升值,周边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劳动力成本又低,导致了国际市场的客户纷纷转向这些周边国家。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更是撰文指出,纺织工业是最大的净创汇行业,如果人民币升值10%,全行业将损失1430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均有增长。“内外交困”使得今年以来纺织业的利润降低。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6个省份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利润率仅有0.62%。
■ 个案
小订单接不了 大订单不敢接
服装外贸商称退税政策改变将引来客户压价
宁波市最大的外贸公司———中基外贸公司服装贸易部一负责人刘强(化名)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提高了这2%的出口退税只能对现在已签的订单会起作用,在出货前能增加利润,之后签订单的时候,客户会在报价上挤压。
失去原料劳动力竞争优势
他估计,马上这些客户就知道中国调整了出口退税,在报价的时候就要挤压。但是本来就没有多少的利润,一遭挤压,这生意跟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了。
刘强现在手上的几个客户,包括德国、英国还有美国的客户,都是做了很久的长期客户,但是今年以来,虽然这些大的客户没有流失,但是实际上生意还是没有了。
一些简单样式的衣服,刘强再也拿不到订单了。在中国的周边,越南、孟加拉国的纺织品业,因为劳动力成本更低、原料相对便宜。虽然他们的技术水平不高,但是恰恰使得他们在简单产品上,比中国有更大的价格吸引力。
刘强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开始钻研做更为复杂的样式。
他并不认为这就以此提高了行业竞争力,尽管这是政府所期待的。刘强说,政府的决策还是太快了,行业现在还承担不了。“政府高估了我们。”
人民币升值生意越做越赔
“现在大家都知道‘MADE IN CHINA’的东西已经不便宜了,客户也知道,但是现在我们不好做生意,关键还有一点,就是人民币汇率不稳定。”
他说,由于产品从下订单到出货,一般都是一个季度的时间。但是从浮动汇率实行后,在人民币升值比较快的情况下,往往一批产品做下来,越来越赔钱。
去年秋季举行的广交会上,刘强和同事像之前一样去参加,但是看不到什么“老外”。几天下来终于拉到了几笔生意,价值四五百万美元。大家欣喜地跑回来赶紧忙活,但是这4个月来,刘强越做越郁闷。之前几批还赚钱,但是做到春节后最后一批产品出货,已经彻底赔了。
“最后一批一美元我就赔5毛人民币,这么大的生意,本来200万的利润都搭进去了。”他说。
今年春天的广交会,刘强没有再去广州参加。“去了白去,还得搭上十几万的进场费。”
沿海小作坊已无力支撑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刘强的企业日子跟大家一样,都不好过。这种对制造业的影响,正在从广东一路“北上”,影响的范围正在扩大。
刘强的员工也随着产业的转移,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他的员工很多都是来自内陆省市,比如安徽、四川、重庆。由于沿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纺织业也在向内陆转移。
在今年,刘强的订单少了1/3,在他身边,很多的小作坊企业已经无力支撑。(胡红伟)
■ 评论
产业升级是愿景退税扶持保当下
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救市”举措终于兑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31日发布通知,将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尽管看起来只是提高了两个百分点的退税率,但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其意义仍然非常重大。这表明调控部门针对相关出口导向型行业的调控方向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自2006年开始,为了缓解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调控部门多次下调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而这一调控思路,在2008年遇到空前严峻的挑战。在信贷资金紧缩、海外经济衰退、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非常严峻。在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不断传出相关企业陆续倒闭的消息。
对于这一行业经营状况,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因此面对行业经营困难和企业亏损倒闭现象,调控部门不应该施以援手。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尽管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讲,纺织服装行业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就对整个行业施以炼狱般的剧烈调整。
事实上,当下的经济环境绝非是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大规模重整的合适时机。因为在众多超常因素的共同累积作用下,人为地强力整合会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纺织服装行业属于中国理应集中发展的行业领域。目前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低水平重复竞争,缺乏品牌创意等技术性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应该被彻底淘汰。产业发展的真正目标是如何实现结构合理的优化,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因此,判别一切调控政策和社会后果的绩效如何,都应该以此为标准。目前,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和技术能力尚未获得实质性提升;如果调控政策不仅不对产业施以扶持,反而继续以加速产业整合为幌子进行政策紧缩,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纺织服装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把中国这一产业比较优势拱手让给其他东南亚竞争国家。而留给中国的,只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无须讳言,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淘汰低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准备。这一准备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针对产业升级所固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预算及管理制度;其二,系统而全面的鼓励产业升级的优惠政策,涉及信贷、税收、就业等多个方面;其三,针对企业主以及产业工人的福利性培训措施,让相关的一线从业人员能够在基本素质上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其实,只要完善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所谓的产业升级根本就无需外力压迫,就能够以平稳、妥善的市场化方式逐步实现。那种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只会以宏观经济衰退、社会震荡加剧为惨痛的代价。就此而言,提高相关行业出口退税率,只是调控政策转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