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1年,国家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据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贾敬敦介绍,2009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将重点加强对涉及粮食丰产、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农林生态、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成果转化的支持,带动面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集中力量转化一批能够加快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促进重点行业振兴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推动农村科技创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他说,今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将着重支持现代种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饲料及添加剂、生物农药和肥料、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主要涉农产业重大技术成果的转化,做大做强涉农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下一阶段,有关部门将着力从5个方面促进农村科技进步。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开展;二是着力培育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科技创业,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三是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四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生物能源、农机装备等涉农产业,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五是切实加强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科技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财政投入 以科技成果转化促“三农”问题解决
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22.5亿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140亿元,共立项3784项。项目实施给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及企业发展注入了较强的活力和动力。
今年,中央财政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对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
对此,卢贵敏表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明显,并呈现出小资金大效益、小专项大管理、大协作大推进三个特点,这是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考虑因素。
卢贵敏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极其薄弱,尤其是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研究开发、中试熟化、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远远不够,使得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009年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就是希望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能有效地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推动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卢贵敏说,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保持粮食稳定增长难度加大、涉农企业发展困难加大、农民增收和就业困难等几个方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必须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吸引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促进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8年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在回顾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过的历程时,贾敬敦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8年来取得了4方面显著成效。
——转化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8年来累计支持了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8560个,新产品4846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3.08亿亩,建立中试线2730条,带动了5200多万农民增收。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薄弱的局面得到转变。地方、部门和企业对转化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上个世纪的不足40%提高到接近50%,个别单位转化率甚至达到70%。
——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科技体制与机制的创新。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动,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强化,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大批实验室成果得到熟化,促进了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时,一批转化基地逐步形成,培养了大批转化人才,缩短了转化周期,有力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了一大批“拳头”产品、优良品牌和科技型龙头企业,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敬敦透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执行期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17.5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1.6亿元,获专利授权2335个;举办培训班6万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