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财税解析> 正文
财税解析

整合金融力量,刺激经济走出谷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率先脱离谷底,下一步须梳理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予以攻坚。专家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应更加注重整合金融力量,聚集社会资金,刺激个人消费,积极通过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启动内需,依然任重道远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目前我国金融形势良好,银行业经营稳健,具备支撑经济向好发展的实力和能力。除了积极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外,银行信贷投向直接关系经济复苏的基础和动力。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内需的基础,但要遏制经济继续下滑,下一阶段应将投资重点转向制造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不容乐观的是,当前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以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而居民消费并没有被明显拉动起来。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4季度以来,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下滑,到今年2月达到谷底,同比仅增长2.3%。

  我们对于经济恢复情况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就此判断经济已经复苏。电力是经济的“先行官”。根据南方电网的统计数据,今年1~4月,南方电网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90亿元,同比增长55.7%。然而大量的电力投资并不能对经济起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1~4月南方电网售电量同比增长-0.5%。广州供电局方面称,今年前5个月,广州社会用电量的增长依然是负数。

  外需形势严峻,可能抵消此前政策效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连带效应强于预期,美国经济的萧条对外向型经济突出的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未见底。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今年一季度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东部省市的GDP增速分别为10.2%、3.1%、5.8%、3.4%、7%,均为近年来新低;其中进出口降幅最为严重,分别为-27.9%、-26.3%、-21.7%、-19.4%、-20.3%。

  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出现了大问题,只能更多倚靠国内市场的开拓来确保经济增长。4万亿刺激政策初显效果,但应对严峻形势并未足够,下一步须梳理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予以攻坚。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燕生认为,2009年欧美经济将进一步陷入衰退,我国将面临恶劣的外部经济环境。同时,国家采取刺激经济和稳定出口的措施,今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就有两股力量在较量,一个是外需变得更冷,一个是国内基本面的支撑会加强。综合来看,今年我国进出口对GDP的不利影响可能会抵消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作用。

  整合金融力量,“启动内需”转向“扩大内需”

  “三驾马车”中的外需不可靠甚至拖后腿,投资拉动难以持久,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在确保能源、交通和石油石化等国家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设的情况下,下一步要着力整合金融的力量,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更好地支持经济由“启动内需”阶段进入“扩大内需”阶段。

  首先,在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促进制造业升级。据介绍,未来一段时期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广东建设银行将精选行业,加大对“广东制造”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优质大型钢铁企业、汽车行业、信息产业、家电行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

  第二,将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列为支持重点,扩大就业。4万亿投资的受益者主要是国字号企业,撬动民营经济的投资欲望和信心,仍然有赖于进一步解决融资问题。以东莞为例,东莞有40多万家中小企业,假如每个中小企业能增加80人就业,对社会的贡献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第三,要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助业贷款和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银行在“扩内需”方面,要积极作为,切实加大个人贷款的投放。同时,银行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聚集社会资金,增加支援下一阶段扩内需的资金。

  第四,在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银行、保险、证券三方携手,相互配合、协调动作,形成金融业强大合力。“国九条”明确提出引导保险资金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为银行与保险联手对重大项目融资提供了可能。金融危机冲击将使企业间并购、重组再次活跃,证券业将在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而保险业在医疗、社会、失业等民生保障领域发力,可为下一步扩大内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科技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下一篇:审计署解读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