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何去何从,现时显然到了一个关键路口。
不过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水平仍在预料之中。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使然,国民经济总体上正朝预期方向发展。鉴于此,年初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组合仍有必要维持。
不过新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政策上适当做些微调,通过准确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在减速的同时出现大落的风险,通过继续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硬着陆”风险不可不防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9%,同期CPI也达到了4.8%,从而引发了经济过热的担忧,从紧货币政策正由此出台。进入今年以来,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一季度GDP增长为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CPI虽然一季度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8.0%,但二季度以来也正逐步回落,经济运行总体在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但一些细分指标显示,经济增长大落的风险正在出现。例如尽管近几个月,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创下了12年来的最高(年同比22%),但除去价格因素,其只在13%-14%之间,与过去几年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维持在25%的高位,但其实际增长率已明显下降并处于5年来的最低水平;出口数量(而非金额)的增速则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2007年初的25%左右降至最近的15%。
对此,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指出,目前的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事实上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内政策调控的结果,如:央行的信贷紧缩、人民币升值、取消对出口商的优惠政策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而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他预计,随着出口增速的急剧放缓,下半年中国可能会暴露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将对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造成第二轮的负面效应。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博士也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较小,减速态势已经比较明显。相反,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政策状态,经济下行的风险则可能会加大。
尽管出于当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等因素,从紧的信贷政策仍然要维持,但在此基调下,仍应适度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则强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特点的变化,下半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意政策选择的平衡性。宏观调控应由前一个阶段的“控制需求”向“稳定需求”逐步转变,不仅要稳定出口增速,也要稳定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
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认为,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应只采取总需求管理上的守势,还要通过推进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来改善总供给。
产业升级上升为主线
在建议政策微调的同时,专家也指出要毋忘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主线。范剑平即指出,对于出口政策的调整,应从之前简单的数量型调整转变为结构性调整以稳定出口增长,而投资政策政府亦应当分行业的进行适当调控,落实“有保有压”。
诸建芳也指出,应跳出简单的政策松紧的视角,从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角度出发,对信贷政策做结构型的调整,照顾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他们一个转型的过程。同时要大力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结构,改善供给方面的作用。而在汇率政策方面,不应采取人民币加速升值或一次性升值的做法,否则经济难以承受。
至于货币政策,兴业银行资金营运部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信息的发布,来促进经济的结构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