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很年轻,人口平均年龄32岁不到,这么年轻的群体我觉得应该去租房。我们应该盖这样的房子来解决问题。”10月31日,在2009中国地产年会暨中国人居60年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建议深圳大量开发公共租赁房。
现在在北京、广州、常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已经出现了公共租赁住房。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232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1%的人支持公共租赁房在全国推广,其中55.0%的人“非常支持”。
71.9%公众认为公租房最适合“新近毕业的大学生”
眼下,租房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调查显示,72.4%的人认为公共租赁房为青年提供了新选择,可以缓解住房紧张;45.0%的人认为租房是“不想当‘房奴''的人的必然选择”。也有36.2%的人担心,目前出租房管理缺位,存在安全隐患。
“来北京一年多,我换了两个工作,搬了3次家。”于波去年9月从吉林省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当地的工作机会,来北京工作。她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租了一个床位,“一个月只要300元,但是上班要转2次地铁1次公交车,路上来回要4个小时,每天回到住处就一动也不想动了。”
现在,于波住在亚运村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间里。房子被房东隔出来6个房间,卫生间和厨房共用,房租每月950元。“离我现在的公司只要坐1个小时公交车。但是我很担心安全问题,天天都得背着笔记本出门。我现在只想有个安稳的住处,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看到新出来的公共租赁房,很想去申请。但我没有北京户口,符合条件吗?”
据了解,目前已实施公共租赁房政策的城市,对申请人员一般都有户籍限制。调查中,53.1%的人建议公共租赁房对象不应再有户籍限制。
“放开户籍限制,政府的财力一时还不能解决这么多人的住房需求。”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住房的供应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也应该是多渠道的,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搞些单位租赁房,解决新职工的住房需求。
公共租赁房最适合什么样的人群?调查中,“新近毕业的大学生”以71.9%的支持率排名第一;其次是“外来务工人员”(67.1%)。60.6%的人选择“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保障性房条件的‘夹心层''”;43.9%的人认为是“所有无房的中低收入群体”。
“除了租金便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种共同奋斗的感觉”
公共租赁房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调查显示,64.9%的人首选“租金低于市场价”;其次是“交通便利区域”(63.2%);60.9%的人选择“管理正规,安全有保障”。其他还包括:小户型(57.6%),配套设施比较齐备(53.6%),可以长期租住(53.4%)等。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认为,在住房租赁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动用资源兴建公共租赁房,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建设合理的住房结构和保障体系,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给开发商更多选择的空间,让“夹心层”也能买到或者租到房子。
实际上,广州市已经出现开发商探索公共租赁住房模式。万科首个经济型租赁房项目———广州金沙洲万汇楼已经建成入住一年多。
“我们这里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公务员、教师、设计师、服务员,什么职业的都有。”今年6月,王焱从广州某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万汇楼作为“梦想的出发地”。两室一厅的房子,2个人只要500元,“除了租金便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种共同奋斗的感觉。周末有空时,男生会聚在一起踢足球。我们还建起了QQ群,在网上聊天。这在别处租房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置业专家舒可心认为,只要符合市场规律,政府认真监管房屋建筑过程,就一定会有一流的开发商参与进来,盖出质量一流的公共租赁房。毕竟这类房屋的建设也是展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使企业无形资产增加。对公共租赁房妥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和安全使用,是政府在房屋建成后应该特别关注的。
“现在公共租赁房需大于供,政府就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完善管理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教授建议,对申请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号码的方式。管理服务也要有保障,明确房屋维护责任。在退出机制上,不能一刀切都是5年,有关方面应该实行动态管理,让最需要的人住进来。
调查显示,43.9%的人认为政府应对租金进行公示;35.2%的人赞同采用摇号等公开、透明的方式从申请人当中选出租房人。
舒可心认为,中国人“买房置地”的传统观念,会随着房屋租赁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的变化,以及租赁市场的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人们会对资金使用越来越务实,会在租赁和购买房屋之间进行理性选择。
调查中,53.7%的人表示“公共租赁房只是过渡,以后还是要买房”。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37.0%)认为公租房“会让更多人租房而不买房”。